31年前的今天,1个人用38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逝世

【1987年11月3日】31年前的今天,1个人用38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逝世

“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于梁实秋的散文《送行》。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1个人用38年翻译了整部《莎士比亚全集》,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不朽著作。

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父亲是清朝秀才,任职于京师警察厅。梁家是个传统的大家庭,一共有11个孩子,梁实秋是老四。

1915年(12岁),梁实秋以全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京师公立第三小学。在亲友的鼓励下,他报考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又获第一名,从此开始了8年的清华岁月。

(梁实秋(左)与父亲在一起)

1919年(16岁),五四运动爆发,室友章宗祥之子受到牵连,害病死去,梁实秋受到很大震撼。同时,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梁实秋萌生了对文学的爱好,开始尝试写作。

1920年(17岁),梁实秋在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随后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1年(18岁),经父亲介绍,梁实秋与在北京女子职业学校教书的程季淑相识,两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

(1926年,梁实秋与程季淑婚前合影)

1923年(20岁),从清华中学一直读到高等科(大学)的梁实秋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留学,以优秀的成绩从英文系毕业。随后,获准去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1926年(23岁),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7年(24岁),梁实秋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等书籍,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后排右二为闻一多,前排右二为梁实秋)

11月,梁实秋在《复旦旬刊》创刊号上,发表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并对女子的教育问题发了一通议论。

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为不满,在文章发表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文,发表在翌年的《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鲁、梁论战的序幕。

两人之间的论战长达8年,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字,内容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论等诸多方面,包含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

(1931年,国立青岛大学教师合影(后排右3为梁实秋))

1930年(27岁),出于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酷爱,梁实秋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7种。

1937年(34岁),“七七事变”爆发,梁实秋离家独身到后方,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梁实秋(左)与胡适(右)在中央研究院)

1949年(46岁),梁实秋到达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期间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词典》等三十多部英汉词典和几十本英语教材,代表散文集《雅舍小品》出版,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题材随手拈来,丰富多彩。

1967 年(64岁),梁实秋历时38年,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终于完成并出版,成为中国系统性翻译莎剧的第一人。他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将莎剧原貌最大程度地呈现了出来,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

有学者称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可谓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座丰碑”,其译文质量是“第一流”,与傅雷合称“两岸译界两巨子”。

1974年(71岁),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偶然中认识小他28岁的歌星韩菁清,彼此交谈愉快,情愫顿生。

“相识五个月,相思六十天”,这对忘年鸳鸯在这年的5月9日举行了婚礼,并携手相伴,度过了12年的恩爱生活。

(梁实秋与韩菁清的婚礼)

1987年(84岁),梁实秋病逝于台北。

(1987年,梁实秋与妻子合影)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53篇作品,营员“梦里婉歌”的第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