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小传:东北义勇军的创建人,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小传:东北义勇军的创建人,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3年,李兆麟和妻子金伯文、儿子的合影)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出生于今辽宁省灯塔市的一个富农家庭。先后入读私塾、小学,16岁时,父亲去世,李兆麟回家辍学务农。1930年(20岁),当选为村里的副村长。

李兆麟的姨父是东北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的毕业生,加入了共产党地下组织。1931年,姨父的同学地下党员翟乐全,在李兆麟家附近养伤,与李兆麟相识。在姨父和翟乐全的影响下,李兆麟决心也要走革命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说服了母亲,毅然来到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反帝大同盟”等,从事抗日救亡的工作。

1932年(22岁),李兆麟受中共河北省委指派,回家乡组织抗日力量。他联络了辽阳、奉天、本溪一带的“长江队”、“燕子队”、“天地荣”等山林队,正式成立了东北义勇军第24路军。李兆麟是东北义勇军的创始人。

义勇军很快发展到近万人。8月,义勇军深夜攻打奉天,冲入南关和飞机场,破坏了航空处、兵工厂、电台,烧毁飞机库,并烧坏飞机七架。这件事轰动了全中国,义勇军名扬四海。

日军立刻调集军队围剿义勇军,到11月,各支山林队都被打散。李兆麟被迫离开辽阳,辗转逃到了哈尔滨。

(东北义勇军)

不久,李兆麟加入了赵尚志领导的游击队,任副队长。

1934年6月,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李兆麟任政委,支队共有400多人。同年秋,哈东支队攻克五常堡,消灭了500多日伪军,获得一场大胜利。到1935年,哈东支队活动的游击区,扩大到6个县,影响很大。不久,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李兆麟任二团政治部主任。

1936年,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第6军临时总指挥,率队除掉了为日寇效劳的“于四炮”森林警察队。

1937年(27岁),七七事变后,日军制定了三年内消灭抗日联军的“肃整计划”,调集大量军队围剿。抗日联军损失严重,李兆麟率军向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等地的长途西征,得以保存了有生力量。期间,李兆麟编写了四段《露营之歌》,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

这期间,在日本关东军的扫荡下,抗联部队伤亡很大,有的被消灭,有的逃往苏联,有的投降。抗日联军中,军以上干部就只剩李兆麟一个人,独撑危局。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正式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继续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兵力。在日军疯狂的围剿下,李兆麟被困在森林里,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盟友。李兆麟率部进入苏联境内。在苏联期间,他与金日成一家住在同一座房子里,两家各住一间,长达四年之久。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右边第三个为李兆麟)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李兆麟回国,跟随苏联军队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哈尔滨,任滨江省副省长。12月,国民政府接收哈尔滨市,李兆麟出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与苏军庆祝三八妇女节后,李兆麟正准备与国民政府的哈尔滨市长约见,被军统特务杀害,身中7刀,终年36岁。

(李兆麟的遗体)

噩耗传来,广大群众悲痛万分,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哈尔滨市举行了十几万人盛大的游行示威,全国媒体纷纷指责国民党内战的阴谋。

举行了三天三夜追悼大会后,李兆麟被安葬在今天的兆麟公园,并树起一个高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

(李兆麟之墓)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52篇作品,营员“蓦然回首”的第22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