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后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KY你好,我时常困惑男朋友到底爱不爱我。他对我挺好的,平时也很关心和照顾我,也会时常叮嘱我,但他真的很少把‘喜欢’和‘爱’说出口,有时我拼命暗示他,他也好像很难开口的样子。所以我偶尔会想,他是不是并不那么爱我,会不会只是把对我好当作了责任和习惯?”
像这位粉丝烦恼的一样,生活中这种因为对方没有直接把爱说出口,而不确定、或者忽视了爱的存在的情况很常见。不仅是在亲密关系中,在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也会出现这样的疑虑。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对方不爱我们,而是他们没有以我们喜欢的方式表达爱。就像这位留言的粉丝的男友,他们的爱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了日常的点滴关心和叮嘱之中。
而表达爱,实际上是一种能力。有时我们误解他人,甚至是忽视了他们的爱,也正是因为他们爱的表达太不明显。今天我们来聊聊“表达爱”这件事。
1. 被表达者忽略对方的爱,可能是由于融入日常的表达更容易被习惯
在关系中,不论是对我们好的行为,还是对我们不好的行为,久而久之人们都容易产生一种“耐受性”(tolerance)——只要Ta还选择继续留在那段关系中。换句话说,频繁出现、或是变成日常的一系列行为会被我们“习惯”。比如,女友每天早上都为你挤牙膏、做早饭,在一开始会觉得她很体贴,很感动,但日复一日下去,你会很容易“习惯”这份体贴,不再赋予它任何积极的意义和情感。
尤其是当这种一如既往的好当中没有出现任何刺激时(比如制造一个很大的惊喜),人们就愈发容易在认知上将其当做日常的一部分,不仅不再会感激这些融入日常的行为,甚至会忽视它们的存在,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心态。就像从小听到大的、来自妈妈的那句“千万要注意身体”,似乎早就被人们当成了嘈杂的背景音。
2. 表达者无法表达爱,可能源于一种不信任感
这种不信任可能是指向他人的,也可能是指向自身的(Degges-White, 2016; Kirshenbaum, 2012)。
有时人们不相信自己在乎的人也同样爱自己。他们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也有些人不相信对方的爱会长久。在他们看来,表达爱意没有意义,只会增加分开时的痛苦。们也会担心在乎的人不会善意地对待他们。他们害怕一旦让对方知道了自己的爱,就会被对方反过来伤害。就像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对方面前。
同时,有些人在意自己在关系中的主控权,他们认为一旦表达了爱,就会受到对方的制约。在他们看来 ,“表达爱”就等于透露了对对方的依赖,而对方就能以结束关系相威胁。这种被对方控制的可能性,让他们感到虚弱和危险。
有些情况下,人们不怀疑他人的爱与善意,却认为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比如,人们可能不相信真实的自己足够好。他们觉得对方喜欢的是一个虚假的人,害怕一旦表达爱、一旦与对方建立更深的联结,他们在乎的人就会发现糟糕的真相并且离开。为了避免被“揭穿”的风险,他们不敢表达。
3. 还有可能是两个人之间对于表达的沟通,存在一种透明度错觉
透明度错觉,即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而这种假设正是人们之间误解的来源。
常见的场景是,两个人都没有在沟通中坦诚地交流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一方想当然地认为“我对Ta的这些好,Ta不可能不知道是因为我爱Ta吧”;另一方则想当然地认为“我都这么努力暗示Ta对我说爱我了,Ta难道看不到吗?Ta根本不爱我”。
但事实是,我们内心的“潜台词”和自以为的“暗示”对另一个个体来说,并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么清晰和明显。我们经常抱有“爱我的人一定要懂我的每一个眼神”的幻想,可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和我们真正意义上“心灵相通”的人。而适当、适时地坦诚沟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才是让相爱的人更懂得彼此的良方。
1. 爱的表达与人格
外向者的爱的表达更直接,而内向者的表达则更委婉
内向者喜欢深度的沟通。比起简单、直接地说一句“我爱你”,他们更喜欢用深度聊天的方式,向你表现出他们的在乎。 但其中可能并不包括“爱”、“喜欢”这样的字眼。与之相对的,外向者对于爱的表达则是更加直接的,直抒爱意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Helgoe, 2013)。
2. 爱的表达与个人经历
积极体验更多的人更能够直接表达,消极体验更多的人更难把爱说出口
如果人们在关系中曾经遭受过负面事件,例如拒绝与背叛,他们会更难表达爱意。不仅仅在恋爱关系中的负面经历会损害人们的信任,在家庭关系、伙伴关系中受过伤害也会影响一个人爱的表达。而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被教育和鼓励直抒爱意,并且在过去的关系中也总能因此获得积极的结果以及对方的回应,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就会被强化和延续下去。
3. 爱的表达与关系状态
恋爱中的人比婚姻中的人的爱的表达更直接
一段关系处于什么状态,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爱的表达。研究发现,当人们还在频繁约会的状态时,人们会积极地表达对伴侣的爱,然而进入婚姻后,爱的表达频率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约会状态中的伴侣们正是信任上升的时期,双方借由爱的表达进一步释放“靠近”的信号;而进入稳定的婚姻之后,人们更容易认为这种长期的、承诺性的关系不再需要靠说出口的、明确的表达来维系。所以,也造成了很多其实是爱的关心和叮嘱被这种稳定的关系所淡化,甚至忽略。最后,可能对老公说一句“千万别喝多了”,都会被认为是啰嗦和打扰。
4. 爱的表达与文化背景
东亚文化背景的人比典型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更难表达
对很多人来说,要直接明确地表达爱意是困难的,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叮咛嘱咐的方式来表达爱。尤其在鼓励含蓄与内敛的东亚文化的语境下,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会更为明显,大家习惯于将关心和爱意表现在日常的举动中,而不是直接说“我爱你”。一句简单的叮嘱总是替代了千言万语。但对于典型的西方背景的人而言,说“我爱你”也是他们日常的一部分,他们鼓励直接和表达的文化使得他们极少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不适和羞耻的感觉。
表达爱意,能给我们的关系带来诸多好处(Miller, 2014; Naylor, 2010)。
1. 不表达爱,对方如何知道你爱Ta?
每一次表达爱意,都是一次向你在乎的人作出的确认(reassurance),能提升对方的安全感。爱的确认肯定了你们之间的关系,让对方明白你此刻是在乎Ta的,并且你愿意把关系继续下去。而当对方感到安全时,Ta也将更愿意继续投入、维持关系。
2. 表达爱意能创造关系所需的积极体验
许多人以为,要维持好关系,只要避免负面事件就行:不吵架、不出轨、不惹事……然而一段良好的关系里,不单是要“不犯大错”,更是要增加积极、正面的体验。在表达爱意的过程中,传达爱意者和接受爱意者都能拥有一段积极、亲密的体验,表达爱意创造了积极的情绪氛围。
3. 如果没有及时表达爱,会带来痛苦和遗憾
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来得及表达爱,它会是我们在今后的时间、甚至很多年以内都会感到后悔和遗憾的事情,我们会不断回想“要是当时说出口就好了”、“要是重来一次,我一定要好好表达”,但是很多机会都只有一次。这种没能表达的后悔和遗憾可能会一直包围着我们,使我们在不断的回想中感到痛苦甚至抑郁,也会影响着我们去开展新的感情。
1. 学习五种爱的表达方式
心理学家Gary Chapman博士(1995)在他的著作《爱的五种语言》中列出了五种表达爱的方式。博士认为,爱的表达不止是简单地说一句“我爱你”, 并介绍了以下五种爱的表达方法:(1)肯定的言辞;(2)投入的时间;(3)给出的礼物;(4)服务的举动与(5)身体的接触。你可以比对看看,你和你的伴侣,分别都做到了几种?
a.肯定的言辞
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与肯定对方。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容易被对方接收到的信号。如果一开始你还不习惯直接说“爱”,可以把“我爱你”变成一句描述,比如“我爱你笑的样子”、“我爱你的温柔”等等。用更朴实的话语去说出心里的关爱。再比如,“千万要想我”“千万早点回来哦”其实也都是很直接肯定的表达。
人们都喜欢被人倾听,当他人发现你认真地听他们说话时,他们会感到被你重视。你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问问家人、朋友或伴侣最近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打算等等,耐心倾听并给予鼓励。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你能更了解自己在乎的人。
b. 投入的时间
很多时候人们更关注相处的时长,比如一周花多少时间在一起。但相处时间的质量也很重要。比起呆在一起两小时却毫无交流,一起花半小时投入双方都爱的活动可能会让人感受更好。
c. 给出的礼物
礼物是爱的视觉象征。如果你在乎的人喜欢收到礼物,那么你需要好好规划,成为一个送礼者。你可以多观察在乎的人平时在关注什么东西,Ta曾经因为收到什么礼物而激动不已,把它们列下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要送什么礼物,也可以考虑问问你在乎的人的朋友。花钱送礼物不单是为了对方,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它给我们带来关系的安全感。
d. 服务的举动
服务的举动指的是做对方希望你做的事,是用行动表达你的爱意。有些行动未必需要花费你很大力气,比如在父母看来,可能吃掉他们做的饭就是对他们的服务。关键是了解你在乎的人希望你为他们做什么。可以试着双方写下几件希望对方做的事,作为交换。或许你会发现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对方的需求。
e. 身体的接触
有些人看重身体的接触。在他们看来,疏远他们的身体,就是疏远他们本身。不单伴侣之间需要肢体接触,朋友和家人也需要,特别是当人们遭遇痛苦和危机时,拥抱可以舒缓情绪。如果觉得身体紧贴的拥抱尴尬,可以变成勾肩抱,或者拍拍手臂或手背。
2. 了解你们彼此表达爱的方式
Gary Chapman博士(1995)指出,了解与沟通双方爱的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人会喜好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比如一个人会喜欢用“共同相处的时刻”表达爱意,希望每时每刻陪在身边,而另一个人更偏爱爱的言词,觉得即使不在身边,互相在短信中表达爱也足够了。
而双方爱的表达偏好不同,会使得一方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表达爱意了,而另一方却总觉得不够,而产生不满与冲突,就像开头的粉丝留言一样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你表达得不够或是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你们没有了解和学习彼此的爱的表达方式,没有做出有效的爱的沟通。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一方直接,一方含蓄,当含蓄的一方将爱藏在日常唠叨和叮嘱里,另一方却觉得大声说出来的才是爱,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表达区别。
要改善这点,关键是我们得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了解对方喜欢什么,而不只是拘泥于我们自己偏爱的爱的表达。也许对方给你的关怀不是你最喜欢的,却是Ta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人们需要就这点沟通和交流,确保双方没有误会彼此的付出;并根据双方的喜好调整爱的表达。
我们除了要学会表达爱,也需要学会辨识对方的表达方式。每个人偏好的方式都不同。比起强迫对方按照自己偏好的方式去表达,不如接受和享受对方的表达方式。当然你也可以提出你的期望,对方如果爱你,也会愿意作出一些调整,但你们必须是双方共同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而不是一方无穷尽地、高标准地要求对方。
3. 把表达爱变成一种习惯
最后,不要刻意地表达爱意。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刻意地对他人作出维持关系的举动时,对方能察觉到这种刻意。而一旦人们认为某种行为别有目的,便会保持警惕和距离。试着把表达爱意变成日常的小习惯,接受爱意的一方会更容易作出回应(Dainton & Aylor, 2002)。
此外,爱的表达也需要不断地练习。越表达,越会表达。如果不开始试着展现爱意,人们始终会对爱的表达感到陌生和焦虑。就像当你第一次说“我爱你”时可能会觉得别扭,但第一百次说“我爱你”时就会自然许多。不妨从今天开始,试着对你在乎的人表达爱意吧。哪怕是最日常的叮嘱,千万早点睡,也不要害怕,多说几遍哦。
References:
Chapman, G. (1995). The five languages of love.Chicago: Northfield.
Dainton, M., & Aylor, B. (2002). Routineand strategic maintenance efforts: Behavioral patterns, variations associatedwith relational length, and the prediction of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9(1), 52-66.
Degges-White, S. (2016). Are You Afraid to Say "ILove You"? Psychology Today.
Helgoe, L. A. (2013). Introvert power:Why yourinner life is your hidden strength. Sourcebooks, Inc.
Kirshenbaum, M. (2012). I Love You But I Don'tTrust You: The Complete Guide to Restoring Trust in Your Relationship. Penguin.
Miller, R. (2014). Intimate relationships.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Naylor, A. (2010). The Power of Expressing YourLove. Huffingto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