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国际天文联合会官网
早起查收邮件时,收到了来自国际天文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发来的邮件。
邮件内容是告知大家,2018年10月29日国际天文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在其网站上[ https://www.iau.org/news/pressreleases/detail/iau1812/?lang ]宣布:关于IAU会员电子投票更命哈勃定律为哈勃-勒梅特定律的决议被正式接受。这项决议的提出,是为了向勒梅特和哈勃对现代宇宙学发展的基本贡献致敬。
宇宙膨胀定律命名案尘埃落定,终于还给勒梅特一个迟到近百年的公道。
这已不是 IAU第一次透过投票决定重大科学事件了。
哈勃-勒梅特定律的发现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继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指向星空使我们走出太阳系后,使我们的视野再次扩大、冲出了银河系、走向宇宙更深处,现代宇宙学因此在理论和观测上全面建立。
公告原文:An electronic vote has been conducted among all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and the resolution to recommend renaming the Hubble law as the Hubble–Lema?tre law has been accepted. The Hubble–Lema?tre law describes the effect by which objects in an expanding Universe move away from each other with a velocity proportionally related to their distance. This resolution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pay tribute to both Lema?tre and Hubble for thei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smology。
图片来源:https://www.history.com/news/was-expanding-universe-discoverer-too-humble-for-hubble
勒梅特奠定了宇宙膨胀的理论基础,而哈勃则在观测上实现了验证。其实在前几年,不少同行就已经在https://arxiv.org/贴出多篇文章探讨宇宙膨胀定律发现的细节,我在给学生讲解宇宙学时也谈到勒梅特的贡献。关于勒梅特的贡献在网上已经介绍很多,在此不再重复,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下为此做出贡献的其他科学家,以及勒梅特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除了哈勃和勒梅特,还有哪些为宇宙膨胀理论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其实,最早发现星云运行速度并远离我们而去的是美国天文学家 Vesto Melvin Slipher。
1914年,他在美国天文学会会议报告了他的这个奇特发现。在会议的听众中就有这位当时还不出名的哈勃,他细心听报告,之后追随着Slipher的线索坚持不懈地进行了研究。
直至1925年,Slipher放弃这个领域转向其他研究。Slipher本人从未想到他的测量工作与宇宙的膨胀有关,他和爱因斯坦成为分别在观测上和理论上错过了宇宙膨胀这项重大发现的两位科学家。
而哈勃则和另一位天文学家Miton Humason 利用威尔逊山100英寸望远镜进行了系统的观测。Humason是个自学成才的天文学家,他最初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做骡车夫和清洁工人。哈勃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军,并被晋升为少校。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他曾经在 Aberdeen 试验场短期服役。可以说,他把威尔逊山100英寸望远镜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1923年,哈勃发现,在仙女座星云有脉动变星痕迹!他感到异常兴奋,在照相底片写上了惊叹语"VAR",这或许是最近几年在世界上的流行语,"哇"的起源吧。
除了宇宙膨胀定律,勒梅特还最早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学雏形
说回勒梅特,他除了在宇宙膨胀定律理论方面的贡献外,另一项贡献是最早提出了当今为大家所接受的大爆炸宇宙学的雏形。
维基百科图片:勒梅特
他于1931年提出了宇宙起源假说的雏形,即原始原子。这种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子的放射性裂变,开始不断膨胀。这为1948年前后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大爆炸宇宙论奠定了基础。
维基百科图片:大爆炸宇宙学的雏形
再次向哈勃、勒梅特、Slipher、Humason等为宇宙膨胀理论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致敬,向探索宇宙的先驱和同行们致敬,愿我们有一天,能够真正走向宇宙更深处!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宇宙之美科普团队 张同杰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