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战争赔款,却帮中国培养留学生,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达到高潮。义和团成员认为造成晚清各种苦难的根源就在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和入侵,因此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称洋人为“大毛子”,中国教徒和那些为洋人打工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那些用洋货的人被称为“三毛子”。义和团的宗旨是所有“毛子”都要被消灭干净。


义和团成员在北方多地焚烧教堂和屠杀基督教徒,情况愈演愈烈。1900年5月28日,以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为首的多个国家组成联合军队,以镇压义和团之名对清朝发动武装侵略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想必每个中国人都非常清楚,清朝完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最主要的一项是“赔付各国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年利息四厘,本息合计九亿八千万两”,史称“庚子赔款”。当时中国人口约为四亿五千万人,所以八国联军就商定出了这么一个极具侮辱性的天文数字,让每个中国百姓都分摊一两银子的赔款。因为八国联军认为导致发生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就是中国老百姓(义和团)。


“庚子赔款”并不是各国平分,而是依据各国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受的损失,以及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出力多少来进行分配。按照《辛丑条约》中的规定,俄国拿到的赔款高达一亿三千多万两,占赔款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九。其次是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所以得到了九千多万两赔款,占赔款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详细各国所得的赔款比例可详见上图。

战争结束了,赔款也在进行中,那么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庚子赔款这一系列的事情是不是就这样告一个段落了呢?还没完!


由于“庚子赔款”的金额要远远超出了当时入侵各国实际上所遭受的损失。所以各国在中国赔款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1904年末,清朝驻美公使梁诚在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谈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的时候,海约翰私下透露:“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事实上这也代表了当时许多美国人的真实想法。梁诚在得到这一重要信息后,马上就意识到在赔款问题上看来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于是,他开始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一些有名望的美国人,如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传教士明恩溥等人也都向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给中国,退还的金额可以在中国开办学校,另外还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用于补贴中国赴美留学生。

最终,美国只留下了二百万美元“实应赔偿”部分,而将其余已支付的赔款全数退还,并放弃剩余还未支付的赔款。美国要求清政府将退回的赔款用于留美中国学生的教育费用。

1909年6月,清政府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并将皇家园林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最初雏形。从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一场带给中国人民的沉痛灾难,却意外成就了清华这所中国顶级的大学,真是应验了一句老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最后再来说说美国人为什么放着真金白银不要,而选择帮中国培养留学生呢?其实这就是美国人那种布道式的价值观决定的。对美国人来说,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远比眼前这点真金白银更加重要。上文中提到过的那位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在写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这样说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