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是如何“消灭”怀表,成为钟表界一哥的?

1916年7月9日,《纽约时报》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感到困惑:欧洲人开始佩戴拴在手镯上的时钟。时间已经转到人们的手腕上,这种发展在当时是不被看好的。

手镯表基本上被美国人当成一个笑话。那会艺术家和电影演员把它拿来当笑料,认为是‘二逼’的时尚。

腕表得以正名,一战算是打了一手助攻。在当代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话和信号服务让士兵们戴表非常必要,士兵戴表最实际的方式就是戴在手腕上。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军队在调遣时的协调更精准,而协调需要士兵看一眼就能确认时间。在口袋里摸半天找表在战壕里的混乱环境下着实不可行。

欧洲士兵给这种设备都配上了防碎玻璃来适应战壕的环境,用镭实现夜光功能。而老百姓看到腕表的这些好处,也开始效仿。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Apple Watch,不少人都在争议,这种智能佩戴式腕表是否会成为顾客需求的象征?我个人是持保守看法的。

这倒也在提醒我们,读时技术不光是找到一种更好的告诉我们时间的方法。往往还掺杂其他东西在里面,即使那些东西会影响着时间的理解。在过去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把时间都放在口袋里,然后放在手腕上,现在又放回了口袋。如果Apple Watch和类似的智能手表成功的话,手腕还真可能会经历一次复苏。

19世纪时,美国的典当行业大概有40~50%都是怀表。因为在18世纪初“便携式时钟”或大号怀表的传播,当时“人们喜欢把时计随身携带;他们不满足于仅仅通过查看所处的村镇那里的公共时钟来读取时间。”这些表的尺寸得以逐步变小,并且具有更安全的佩戴特点特征,比如链子或带子,而且这个时候的表不仅仅是当成计时工具来看待,而且被看成是一种可靠的了解个人储蓄状况的途径。

19世纪中后期的创新——包括手表的机械加工和铁路、工厂、电和欧美时区标准化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手表的需求,和“拥有和控制时间的必要性”而不是只是跟着时间走。

这些风潮也涌入到战争中;“1899年到1902年之间在南非第二次波尔战争中,士兵毫不讲究地把表戴在手上”因为当时他们已经可以很精准地同步军事行动。

其实,在18世纪到19世纪配手镯戴的表一直活跃于女性的时尚界,但是波尔战争暗示男人也可以这样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运作的腕表制造商嗅到了这种社会习惯的微妙转变。

一个英国的商家开始宣传“腕表”,在1898年的苏丹恩图曼战争开始使用,然后又在波尔战争中使用,指出“沙漠中的经历是腕表上可进行的最严苛的测试。”隐含的信息是在时间已经更精确的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腕表需要是的可靠性,而不是其美观程度是最重要的。

但是腕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女性的装备这个层面,尽管其普遍用途已经预示了更大范围的流行。“腕表……正是时下的风尚”,1912的巴黎,女人不论是否要工作都佩戴腕表。

逐渐形成的观念是:“腕表是最实用的珠宝,已经被发明了几十年……腕表隐藏在带子下面或者是反过来面朝胸部,或者是拴在腰链上晃来晃去,变成一种装饰,但是也不见得一直有用。在冬天这个东西往往被皮草或者外套给盖住了,读时要靠猜,而不是试图去确认。”

随着一战的爆发,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战壕中的飞行员和士兵大规模地把表戴在手上。手表的指针(在指挥官的手腕上)指向袭击开始的那一秒,滴答一声,万炮齐发,门宁路外600码远的地方只见胡格庄园周围火光蔓延。

指挥官口哨一吹,瞬时发出一阵叮叮咣咣的声音,声音来自于听到调遣准备冲锋的连队,发自战壕里的铁锹、来复枪桶、背满手榴弹的士兵。

冲突结束后,腕表制造商们开始了新的腕表制造方向“为男人打造,让男人看起来更像战场上的勇士、更加勇武、更有男子气概”到20世纪20年代,已经深入到航空和汽车领域。怀表跟铁路的渊源确实很深厚。怀表看起来已经完全过时了,基本上是父辈门才会用的那种东西。新一代的人都戴腕表。”到大萧条时期,腕表的生产已经蚕食了怀表的生产;到二战,怀表已经淘汰了。

老邓说表:

伴随着智能手表的生产,怀表到腕表的周期可能会重复?有人说,“智能手机的应用让腕表变得没那么受欢迎了,尤其是对于把智能手机和其他一些产品当成现代怀表来使用的那些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