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 “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刀弯。”
相传的“吴钩”,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
如果要追溯武士刀的历史, 吴钩肯定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首先日本人管和服叫吴服 .日本刀的弧度,尤其是早期太刀的弧度和吴钩很相似~!有没有可能是东周时期的吴国武士携带吴钩东渡日本,才给日本带去了 "日本刀"呢?
在日本的吴国后裔不少, 其中最著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第一忍者服部半藏 ! 日本刀实际上并不是日本独有的产物,高丽人,韩人,琉球岛民,都使用这一类型的刀,而在中国古代(唐代以前)这里都被称为东夷。日本刀,刀身狭长,有良好的弧度和刚度,这种刀实际上和中国古代的吴钩非常相似。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这种款式的刀实际上是古代东中国海沿岸地区所通用的武器,这一地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国东海沿海地区和琉球台湾,这些地区地形复杂而零碎,多水网和细碎的山地丘陵,不适合长枪大戟,而这种可以灵活的单双手使用的近战格斗兵器却是优秀的选择对象。
在中国的古代,吴钩的诞生地吴越之地,长期以来也被称为东夷,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到了春秋末年才被正是认可为中国的一分子,这里是东亚钢铁冶金锻造技术的发源地,留下了很多优美的传说,如莫邪干将的传说,湛卢和鱼肠的传奇。如果上述推论正确的话,那么日本刀只能诞生于这里,这种具有良好弧度和刚度的刀,只能是在具有成熟和先进锻造经验的地区产生,所以不可能是日本或是其他地区。
顺便说一句,金庸大侠在《书剑恩仇录》中误导了一大批中国人,吴钩是刀不是钩.历史上的吴钩诞生的吴越两国,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就象他们所创造的钢铁冶炼锻造技术一样,吴钩并没有被遗忘而是作为中华兵器文化的一部分被传承和发展起来,在唐宋代时吴钩颇为繁盛,有诗词为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李贺)“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南宋辛弃疾)“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唐代李白)。
在这段吴钩最繁盛的岁月里,日本列岛的冶金锻造技术也飞速发展起来,到宋代的时候,向中国输出大量优质刀剑,但是当时中原人称颂日本刀制作的精良的同时,并没有对日本刀的造型感到任何吃惊,这和一六世纪时,倭寇携带日本刀出现在浙江沿海的时候,完全两样,这是否就意味着这种刀在当时的中国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的日本刀和中国的吴钩是一样的,至少是非常相似的。
而当时是十一世纪到十二世纪初的年代,这是日本处于平安末年,武士阶层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而日本刀也基本定型,如果在这个时代两者还非常相似的话,那么似乎就可以肯定,今天所谓的日本刀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吴钩。
从明宋两个时期对日本刀造型的表现来看,历史上吴钩在中国消逝的年代似乎就是在两个期间的三百年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这种性能优良的武器消逝中国历史上。
在南宋末年到明朝中叶这不到三百年期间,发生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蒙古的入主中原。蒙古人推行民族分化的政策,作为吴钩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汉人(金国统治地区的汉族、女真、契丹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南人(南宋和大理统治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没有携带和保留刀剑武器的权利,这就斩断了吴钩在民间的传承,而就军事来讲,吴钩有过于昂贵和难以保养,无法普及。
在明朝建立之后,实行的是军屯制,这是一种明显更不上形式发展的军事组织制度,在军屯之内,农民耕种国家分配的土地不用缴纳地租和赋税,而是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以户籍为单位编组,明代军官称千户,百户就是源于此。当时朱元璋还得意洋洋的说,自己养兵百万不费一两银钱。但是实际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之低劣,就是源于这种落后的军事组织,基本上是属于业余军队,装备落后,地域性强,到了外地作战除了抢劫平民之外,基本没什么作用,当时有“防客兵(外地兵屯调来的军队),甚于防贼”的说法。而且明朝中后期军屯管理混乱,军官兼并士兵分地,军屯内土地出卖,士气战斗力更加低落,和当时组建的职业军队如戚家军,战斗力更是天地之别。
在这种军事组织形式之下,当然不可能装备象吴钩这样昂贵的兵器,顺便说一句,即使在日本,日本刀也是贵重的兵器,日本的武士并不是士兵,而是从封建主手中领取封地和俸禄的统治阶层,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装备日本刀。尽管武士刀的装备只在小范围阶级进行,但相比于中国吴钩的失传来讲,着实让人羡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老刘微信:DJLL66
获取更多知识可关注中华刀剑公众号:zhonghuadao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