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以前,度过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少年时期后,来到青少年时期时,我们真的只靠老师、家长的那一句“好好学习,以后有好前途”就能安抚那个叛逆、寻求确立自我、躁动着的心吗?
从青少年来到成年时期时,我们真的只靠那句“努力奋斗,坚持就是胜利”就能安慰那颗渴求成功、出人头地和敢于梦想的心吗?
成年以后,我们真的只靠个人能力、家庭压力和责任就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工作下去吗?
不仅是意志力,我们坚强走下去还需要感情上的力量——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需要不断得到亲人、爱人或朋友的鼓励、关心和爱护,有时候哪怕只是亲人的一句嘘寒问暖、爱人的一个拥抱或朋友一句面对面的“加油”,我们就能感到充满力量和幸福感
因为我们不是机器仅靠思维就能活下去,我们也需要别人对我们的反馈——理解、宽容、体谅或相互倾诉
但人终究还是会感觉到孤独的,因为你的亲人、爱人和朋友不是上帝,可以百分之百理解你,能随时随地在你需要情感安慰的时候出现,甚至很少能以你希望的方式去理解你、支持你、关心你,一个人的感情可以是他最强大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人的软肋——不管是谁,当他陷入与一时的痛苦、烦恼、迷茫、悲伤、焦虑···之中时,也会无助地渴望别人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也会希望一个人能陪伴在身边,也需要找到一个归处、一个寄托。
而时代变了,我们不会再只是只能面对这个现实世界,我们不会像以前那样在书中寻找安慰,现在的我们有那个无数人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幻想世界——社交平台、游戏、论坛、明星、直播、弹幕···
对于青少年来说,动漫中有那个年龄幻想中的一切——热情、冒险友谊、爱情、梦想、美好…也有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感动、激情、快乐…这是一种生活填充
对于成年人来说,电影、电视剧剧情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压力、表达了他们得不到满足的感情、展现了他们想不到的人生深度、揭露了他们生活中想要反抗却只能无奈的社会黑暗面….这就是一种被理解
而且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的网友,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喜欢某一部动漫、游戏、电视剧…,只要有粉丝的存在就会有网上团体、社区、贴吧等等能把粉丝集合在一起的线上组织和平台,这样,只要你有一种兴趣,你就在很多粉丝群体里获得社交归属感,也更容易找到相互理解、支持的人。
网络内容如何实现对感情的支持?
当我们能感受到被鼓励、安慰、理解、关心、照顾···时,我们就会感受到感情上的支持,
例如鼓励,一个动漫里的一个热血的场景就能激励你——当你被一个角色以十分坚强的意志力坚持战斗到最后的层面感动时,你会获得一种瞬时的斗志,就跟被别人鼓励了一样,你内心从动漫情节里获得被鼓励的力量支持;
例如安慰,你十分投入一部电视剧里,当你被一个很悲惨的故事情节感动到流泪时,你会跟角色一样产生悲伤需要安慰的心情,当这个角色的感情得到安慰时或者他她从悲伤中走出来时,你的被牵动的情绪也能从中走出来,就像被安慰了一样,虽然很虚幻,但是你的确获得一种感情释放感、满足感。
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支持?
首先是传统教育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十分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却一直忽视心理层面的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里,好像我们从小就跟长辈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不是他们不关心,只是不懂得怎样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不会怎样才能给予最好的心理上的支持,也不知道该样去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缺少内心支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我们就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能是文化传统的影响——更加关注国家、集体、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
而且现在的人也没有那么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了——“在传统社会中,通过内心的升华(修身养性),可以解决许多精神和心理的问题。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内化于内心的资源已经没了,我们也不可能再去重建一个。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再可能求助于内心的平和,逃离于世事的纷争。这时怎么办?”【1】(例如隐居山林、写诗读诗、绘画赏画;情怀天下,忧国忧民,锻炼自我),所以说为什么我们的内心是贫瘠的,也是因为现在的这个社会是个快节奏的浮躁社会,我们也很少有时间去慢慢的修身养性,更何况那个浮躁的、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召唤着我们,你还会通过不断读书、勤奋思考提高自我的内心境界吗?
但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在成长早期,如果家庭角色混乱、破裂或者根本不存在,例如,父亲是绝对严厉的,母亲是没有关怀的;父亲经常喜怒无常,母亲经常打骂孩子;父亲是事事迁就的,母亲是溺爱的···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与父母、或者父或母单方面的关系是糟糕的,心理状况可能是更糟糕的——“孩子没有学会正确地去依恋,去爱和被爱,一旦这种关系内化了,他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或者所有人不可信。与此同时,他也很难从外界获得精神资源,从而自我孤立,陷入困境。”*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脆弱不堪的,那么这个现实世界对他她而言,会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迷茫、痛苦、孤独的时候如此需要感情支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有思想而且需要心理动力的动物,不是仅靠生存欲望就能活下去的行尸走肉,我们也需要得到感情上支持来支撑我们前进的路
也因为在这个网络时代里,我们更容易从丰富的网络内容中找到理解、共鸣、同情···这样的感情支持只要打开手机连接上网就可以得到,简单方便易得,这也意味着我们会很容易依赖上这样的方式来慰藉我们的贫瘠内心生活。
甚至可以形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形成一旦遇上压力和情绪冲突时,会无意识地使用手机作为解决方法的自动反应,虽然暂时可以解决一下问题,但是它们限制了一个人对焦虑、抑郁或嫉妒等负面情绪的觉察。换句话说,就是一旦我们依赖了,就会忽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失去了解自己、面对现实生活和改变生活的机会,因为手机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熟悉、是可以如此轻易地解决问题、暂时性地满足自我,
当长时间的依赖后——当熟悉在网上寻找安慰、宣泄、理解、同情、表达、快乐…各种感情支持后,即使我们利用了网络补偿自己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利用了网络吸引注意力“大法”来沉浸幻想中补偿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的体验,即使这样的补偿填补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空缺感,支撑了我们脆弱的自我感。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感情需求也会一直存在,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不断依赖和问题的不断积累,我们也会因此变得对自己和生活更加迷茫,也会因此很容易忽视与我们的亲人、爱人和朋友交流,忽视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忽视你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也需要得到感情层面的支持——理解、关心、赞同、鼓励···,因为在网络时代中网络连接的触手可及,我们更容易依赖上通过网络内容的感情激起来满足自我脆弱感的支撑。网络对我们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依赖和沉陷程度。
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也是一种状态,如果自己能意识到上面所说的那种心理动力过程,如果现实生活是美好的,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网络上的虚幻感情满足这是一个无奈之举,不是人人都那么坚强,都那么看得开,不是人人都能在现实生活寻找到内心的支持,当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足够的理解时,思维深度不够时,我们没有那么多出路可以选择。
【1】姚峰,《我们时代的抑郁(1)中国文化中的抑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