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描写的众多军事活动中,对曹魏灭蜀的功臣邓艾的着墨并不多,自第一百一十回至第一百十九回,仅占十回文字。不过,文虽简事非轻。书中不仅说他与姜维斗阵失利、派王诈降失策,而且还有段谷之战料敌如神,三路夹攻大败蜀军;祁山斗阵后巧施反间计转败为胜;渡阴平、取江油、占涪城、破绵竹……都显示了他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思维。
出身低微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河南新野)人,“少为襄城典农部民”,原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自幼家境贫寒,且生活十分不稳定,不过他却有鸿鹄之志,尤喜军事,常苦读兵书,不论到哪里,都要认真考察山川地势。他的这些做法,引起了身边一些人的耻笑,但他并不介意,依然如故。经长期勤学苦读,邓艾终于成为一名品学兼优且有文韬武略的青年俊彦。
入仕后,邓艾先后担任过都尉学士、稻田守丛草吏等小官吏。后来担任典农纲纪,上洛阳汇报工作,见到司马豁,史载“宣王奇之,辟之为椽,迁尚书郎”,这才真正步人仕途。
公元241年(魏正始二年),朝廷要在扬州(治今安徽寿县)、豫州(治今河南平舆南)扩大耕种面积,以便蓄积粮食,为灭吴做准备,因邓艾有多年屯田的实践经验,便派他前去考察。邓艾详细考察分析了那里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不仅提出两项建议,还撰写了《济何论》一文上奏,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军粮,又通槽运之道”。司马懿看后,对邓艾十分赞赏,随即下令当年就在两淮地区广开漕渠,实行屯田。
自此,《三国志·邓艾传》载“正始二年(公元214)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因功,邓艾先后历任南安、城阳和汝南等郡太守,还被封为讨寇将军。司马懿去世后,辅政的司马师对邓艾仍非常信任和器重。
公元253 年(魏嘉平五年)邓艾上书朝廷:“国家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可见,爱好军事的邓艾,也十分重视农业,在其任职之处,总是“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战场名将
曹魏后期,掌控大权的司马懿设计除掉权臣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从而独揽大权。不过,一些有实力的拥曹派大臣先后举兵反抗司马氏。如首先发难的太尉王凌,却因事泄被迫自杀。很快,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安徽寿县)联合起兵,派人联络邓艾。谁知,邓艾认为司马懿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并没有答应。
这时司马师擅权,他留下弟弟司马昭镇守洛阳,亲自带病出征。抵达汝阳(河南周口西南)后,司马师任命邓艾为前锋,讨伐项城叛军。
乐嘉一战,被打怕了的毌丘俭准备连夜弃项城逃走,最终因部众溃散而被当地民众杀死。文钦父子见大势已去,只好归降正驻兵边境的东吴大将孙峻。
孙峻认为寿春有机可图,于是派兵准备偷袭,当时曹魏派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出兵抵抗。诸葛诞派邓艾防守肥阳(今河南杞县东北),谁知邓艾却抗命将军队驻扎于附亭(寿春西南约三十里),还让自己的部将诸葛绪驻守在离附亭东约十里的黎浆。附亭与黎浆是东吴北攻寿春必经之地,邓艾抢先驻守,孙峻不得不撤军。邓艾奋力追击,大败东吴军队,还斩杀名将留赞。邓艾因战功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封方城乡侯,兼安西将军之职。
奇兵灭蜀
诸葛亮逝世后,姜维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是诸葛亮之后蜀国为数不多的一位智勇兼备的将领。诸葛亮曾称赞他“思虑精密”,“深解兵意”,“甚敏于军事”。但是,邓艾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不仅作战中料敌先机,还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姜维率兵进攻雍州,并在曲山依山筑城,让部将句安和李歆驻守。
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等受命前往迎战。邓艾首先率军围攻曲城,并散布消息说要断蜀军后路。姜维信以为真,只好撤兵。孤立无援的句安等蜀将不得不投降。
见蜀军撤退,郭淮建议趁机讨伐羌人,邓艾说:“蜀军离这里并不远,极有可能再回来,应当分兵把守,以防意外。”三天后,姜维真的派蜀将廖化在白水南与邓艾隔岸扎营。邓艾对部将说:“(姜)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廖)化持(牵制)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离魏军驻扎地约六十里,一旦落入蜀军手中,后路就真的被断了。于是,邓艾连夜率军驰援洮城。不久,姜维真的率军渡水而来,见邓艾守城有章法,只好撤军。
毌丘俭等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时,姜维趁机攻魏。邓艾、陈泰等再次临危受命出兵抵抗。陈泰派雍州刺史王经驻守狄道,等大军会合后再攻击蜀军。谁知,王经在洮水之西遭到姜维的奇兵袭击,大败,只好退保狄道。邓艾与陈泰连夜急行军抵达狄道东南的高山上。他们让士兵举烽火,击鼓鸣角,虚张声势。姜维无法判断,退守钟提。
这时,魏军很多将领认为,姜维已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再出兵,但邓艾却答道:“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不久,姜维真的复出祁山。魏军将领对邓艾更加信服。
不过,姜维见邓艾早有防备,就从董亭往南安进军,但是南安也有魏军防守,只好乘夜色渡渭水向东,沿武城山往袭上邽。
谁知,邓艾早已抢在蜀军前面赶到了上邽东南方向的段谷设伏,最终击败蜀军,因“筹划有方”而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邓侯,手握陇右诸军事大权。次年,邓艾再次成功击败北伐的姜维,被晋升为征西将军,封邑达到六千六百户。之后,姜维再次进攻洮阳,邓艾再一次将其击败。屡次北伐无功而返,姜维害怕宦官黄皓陷害,干脆到沓中驻扎屯田。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夏,司马昭实施“先蜀后吴”的统一全国战略,共计出动十八万大兵伐蜀,命令:邓艾奉自狄道进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进军武街,掐断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钟会总统前将军李辅和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袭汉中。
很快,钟会率领魏军攻破汉中要塞,并攻破了蜀之大门阳平关,但被姜维等阻于剑阁不得进。于是,邓艾亲率魏军由阴平险道摩天岭入蜀,攻涪。为此就要避开汉寿及其北之白水关,不经景谷正道而经“邪径”,“傍入”,南下到汉德阳亭。为了避开蜀军主力,邓艾不从东南向剑阁,而是向西越龙门山攻蜀汉江由戍。江由守军面对从天而降的邓艾,碎不及防,守将马邀归降。邓艾得以补充给养,收集后续部队,最后破绵竹,下成都,蜀亡。
据《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医,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精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巡降”。又据同书卷四十四《姜维传》:“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后主请降于艾,艾前据成都”。
蒙冤死去
然而,距邓艾冒死入蜀攻下成都不到三个月,诏令槛车征邓艾:罪名是谋反。邓艾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呢?
首先,功高盖主。当初司马昭定下灭蜀之策时,只有邓艾认为灭蜀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屡陈异议”,司马昭很不满意。灭掉蜀国后,邓艾的安抚策略使他民心大增,还向司马昭建议:“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为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先稳定巴蜀政局,然后发展经济,休整军队。”邓艾这本来是不错的主意,司马昭却十分不高兴,让监军卫灌传话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不服,回道:“御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国家计也!”
难怪司马昭疑心已起,于是除掉邓艾,可能也是他的本心。
其次,功高遭人陷害。当时最可能也最靠近曹魏权力中心的只有邓艾与钟会二人,而钟会一直嫉妒邓艾的才能,邓艾却对此没有什么防范。
征蜀大将军原是钟会,现在灭蜀头功却被邓艾抢了,于是整日挑拨司马昭和邓艾的关系,“于剑阁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辞指悖傲,多自矜伐;又毁晋公昭报书,手作以疑之。”
而监军卫灌,就是司马昭派来监视两人的,为了自己的前程开始与钟会勾结,两人合谋诬告邓艾谋反,邓艾不作任何抵抗被擒,可见邓并无谋反之意。
倒是钟会刚将邓艾父子押解出成都后就谋反了。钟会死后,邓艾的部将以为邓艾有救,就追赶邓艾。卫灌“自以与(钟)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六十五岁的邓艾就这样死去了,其在洛阳的儿子全部被杀,妻子、孙子全被发配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