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0月27日】97年前的今天,写中国第一首国歌的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去世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国歌《巩金瓯》,巩即巩固,金瓯比喻疆土完固。然而仅仅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的子民还没来得及学唱国歌,“金瓯”便已破碎。
这首《巩金瓯》是中国的第一首法定国歌,作词者为严复。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福州市阳岐村。父亲是一名医生,在严复13岁那年,因抢救一名霍乱病人时感染,不治身亡,从此家道中落,生活穷困。
偶然间,严复看到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的招生章程:包食宿、包分配,还有每月四两银子的工资。四两银子足以严复养活全家,于是他毅然报考了这个大家不屑一顾的新式学堂。
(福建福州的严复故居)
1967年(13岁),严复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同批录取的还有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和邓世昌等人。船政学堂由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建立,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也是中国首家现代军事学院,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
在船政学堂,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代数、几何、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1872年(18岁),严复以最优等成绩毕业,随后上舰实习。
(福建船政制造的军舰——平远舰)
1877年(23岁),严复被公费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术,是这所学院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留学期间,严复接触了大量西方思想,他与年长他35岁的驻法公使郭嵩焘达成共识:中国如果只是学习西方军事,只是买船,造炮,练兵,那只是学了“皮毛”,是不可能富强起来的。
(严复等船政留学生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学院门口合影)
1979年(25岁),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一年后,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学生包括:民国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冰心的父亲、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等。
(1878年,青年严复摄于巴黎)
1895年(41岁),甲午战争战败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主张学习西方、变法维新。1896年,他创办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俄文馆,并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43岁),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主张:“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他上呈《上光绪皇帝万言书》,并得到光绪皇帝召见,是变法维新的中坚。
(1899年,严复(第三排中坐者)携家属在大沽口访问故友,与海军同窗在军舰上留影)
他在《国闻汇编》上连载他的翻译著作《天演论》,书中积极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就将优胜劣汰而亡国亡种。
《天演论》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康有为见到译稿后,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改名为“适”,字“适之”,也是受此影响。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在翻译的过程中,严复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即:译文要准确,通顺明白,简明优雅。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深远影响。
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严复一共译有《原富》(即《国富论》)、《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等八部著名西方作品,合称“严译名著八种”。严复对自己的译著颇有自信,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且彼中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决30年中无人可为者。”
(1905年严复在英国的西装照片)
1911年,辛亥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成为第一任大总统。1912年(58岁),袁世凯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出任首任校长。他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是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先声。
不久,北京《民立报》的一篇《大学校大校长大鸦片鬼之丑剧》将严复推上了风口浪尖,文章称严复因私带大烟被天津步军统领衙门拘留,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后据学者考证,此事实为造谣,但严复也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
(严复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像)
1915年(61岁),严复等六人成立筹安会,支持大总统袁世凯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筹安会六君子”,严复跑到天津租界避难。
后因哮喘病发作,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10月27日(69岁),严复在福州与世长辞。
(严复墓)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47篇作品,营员“梦里婉歌”的第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