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狂:你的纠缠不是爱


在流行歌曲、电影和浪漫文学中,似乎有不少类似的故事:一位男子对一位并不熟悉的女子一见钟情,想尽各类办法追求她,在遭到屡次拒绝后仍不放弃,女子终于不再抵抗,还醒悟原来自己也爱着对方,于是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在现实中,事情往往是另一种样子。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常常会让对方感到煎熬,尤其是这种追求变成了“跟踪行为”(stalking),更是令人寝食不安。

说起“跟踪”或“尾行”,最容易想到的是狂热粉丝跟踪明星,但其实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追踪的目标,从小孩子到老年人都不例外。在后台,我们也收到过一些与跟踪相关的留言和困惑。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要跟踪别人?如果被跟踪了,如何更好地应对?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跟踪”。

我们对一位被跟踪多次的粉丝进行了简要采访,下面先来看看她的自述:

原以为被跟踪这种事主要发生在犯罪电影里,没想到我会遇到这么多次。我就说一下两次印象比较深的吧。

一次是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位男生看上去有些闷、有些宅,除了在QQ上交流作业、一起上一门课,他和我没有别的接触。有一次班上同学聚会,他也到场了。当聚会结束,我要走的时候,他问跟我说,我送你回去。我觉得彼此不太熟就拒绝了。他看上去很失望,表情有些不自然。

我出门打车,他跟在我身后。来了一辆车,我坐上去,刚开几米就遇到了路口的红灯。没想到那个男生竟跟上来,直接从另一个门上了车。我很害怕,但车子已经开动了。我从钱包掏出钱,等着到了地方,我将钱一扔就往lobby跑。

没想到这个同学追着我下车,跟在我后面跑试图抓住我,于是我更加害怕了。快跑到大楼门口,他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膊试图强吻我,我大喊“help!help!”,大楼保安出来拦住了他,我才安全回去。上楼之后我就报了911,警察来我家给我做了笔录。

之后,他还给我发过一些奇怪的短信,例如“你看看你这种人,没人真的喜欢你的,只有我才会珍惜你,只有我真的要你。”我实在无法理解,我和他没什么关系,也不熟悉,这些消息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又报了一次警,并告知了学院。学校配合我,在后来一年的课程中都没有把我们再安排在同个教室里过。警察也说,如果再有类似的事发生,可以去当地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我短信告诉这个同学我已经报警,并再也没有回复过他任何消息。后来事态才渐渐平息。

(跟踪者类型:亲密寻求者)

还有一次是网络跟踪转变到现实跟踪。之前我用微博比较频繁,有段时间有个陌生人老给我发消息,说些毫无来由的话,例如我们之间的互动等。他还将我的照片和他的照片P在一起,看上去是情侣关系。他还时常发一些他的幻想:比如周末我们一起参加什么活动。

我发送的微博,他会当作是在跟他进行互动,并在他的微信号上@我给出回应。如果看到我说别的男生的事,他也会给我发一些死亡威胁,比如想杀了我,等等。

我拉黑了几次,他每次都换个号再来关注我。我之前发过广播,说周末要去参加某个活动。他还真的特地过去了,还说自己到了现场,看到了我。我简直吓坏了,后来也不怎么用原来的微博账号了。

说这些可不是为了显示我很有魅力,这种“魅力”不要也罢,现在想想还觉得后怕。

“跟踪”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往往会有以下的共同点:

跟踪是一种侵扰行为,被跟踪者对此并不情愿;

这种侵扰带有隐性或公开的威胁意图;

被跟踪者感到了有理有据的恐慌。

虽然跟踪行为自古有之,但真正被定义为一种违法行为的时间并不长。1990年,美国加州首次通过了一项反跟踪法,为了应对几桩影响较大的名人被跟踪、被谋杀的案件。在2000年,美国50个州和许多国家都通过了相关的法律,不仅涉及实体跟踪,还包括了电子跟踪、网络跟踪。

其实,跟踪行为并不像人们想象地那么罕见。根据2003年的一项美国调查,16%的女性和7%的男性在过去的生活中被跟踪过,而在本科生的大学群体中,被跟踪的情况更为普遍,占比接近20%。从职业上来看,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被跟踪的情况呈增长趋势。

在如此众多的跟踪事件中,有80%的被跟踪者能主动意识到自己被跟踪了。在跟踪时长上,2到4周是一道分水岭,很多跟踪在持续4周前就结束了;一旦超过了4周,跟踪行为很可能会再持续半年到一年,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双方之前存在一定的亲密关系。

而长期跟踪从两三年年到十几年不等,比如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桩跟踪案——1980年的“薛明升案”,跟踪狂薛明升跟踪自己的高中数学老师玛丽·斯托弗长达15年之久,最后将玛丽和其女儿绑架,囚禁在自己的衣橱中。有个小男孩目击了绑架过程,还被薛明升残忍杀害。

(薛明升案相关资料)

跟踪者与被跟踪者的关系也并不单一,从前任到亲密关系,从同事到朋友,从家人到陌生人,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从跟踪者与被跟踪者的关系和跟踪的动机这两个层面进行考量,一般将跟踪行为分为5种:

亲密寻求者,即幻想两个人注定要在一起的跟踪者;

无能的追求者,即对关系不报奢望,但用跟踪示爱的人;

被拒绝的跟踪者,即不肯接受拒绝、带有复仇倾向的跟踪者;

此外还有愤怒的跟踪者、猎捕式跟踪者(见下表)

从这些分类来看,上面那位粉丝遇到的两位跟踪者可能属于亲密寻求者和无能的追求者。

从上面的分类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跟踪动机,比如有些跟踪者是对前任念念不忘,有些离婚者是想吓唬之前的伴侣,寻求一定程度的情感补偿,而哪些人会更容易做出这种行为?

1.有些跟踪狂真的“有病”

在跟踪者的群体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患有可被诊断的精神障碍。这些精神障碍的类型还与跟踪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那些跟踪陌生人的事件中,跟踪者更可能是患有情绪障碍、妄想障碍、甚至彻底的精神紊乱。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钟情妄想跟踪者”(Erotomanic Stalker),一般是那些极其狂热的粉丝,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偶像也爱着自己,还想要和偶像一起过上日常恩爱的生活,他们会到偶像住处按门铃请求见面,甚至潜入偶像家中,在对方的床上睡觉。这样的跟踪者很可能本身就患有妄想障碍,为自己脑补了大量与偶像的亲密交往。

而有些跟踪者只跟踪与自己有关亲密关系的人,他们通常没有诊断意义上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出来的是自恋、偏执、关系边界不清晰、有强迫倾向等特质,有些人会有物质滥用的情况,比如酗酒或吸毒。容易受伤的自尊、不清晰的边界意识、慢慢积攒的愤怒,加上酒精或毒品的影响,让这些人在关系破裂后不愿平静地接受,而是选择跟踪对方。

(跟踪者类型:捕猎式跟踪者)

2.依恋类型也对跟踪有影响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对其是否会跟踪、如何跟踪也有影响。

对安全型依恋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将自己和对方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容易在依赖和独立之间获得平衡,所以很少会选择用跟踪的方式来应对关系中的问题。

相比之下,非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成为跟踪者,尤其是痴迷型的人。因为痴迷型的人往往从将别人身上那里确定自己的价值,需要别人的肯定和保证来对抗内心的自我厌恶,所以他们对一段关系非常重视。而一旦关系破裂,这也是对他们的价值感和身份认同的一次重创,所以他们很容易成为被拒的跟踪者,渴望通过修复关系,来重建自己的价值感。

疏离型的人也可能成为跟踪者,尤其是那些将进入一段关系视为自我牺牲的人。当关系破裂,他们感到愤怒并不是因感情破裂本身,主要是为对方的“不领情”而愤怒,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他们可能会成为愤恨的跟踪者。

如果一个人被跟踪,比较严重的后果是被抢劫、被强奸或被杀害,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捕猎式跟踪中。对其他跟踪类型来说,受害者或许没有受到明显的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但他们承受的痛苦也不容忽视。

跟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有些受害者不知道自己被谁跟踪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跟踪,不知道什么时候跟踪会结束。他们的情绪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可能会陷入害怕、恐惧、抑郁等情绪,寝食难安又加剧身心状态的恶化。

(美剧《跟踪者》中的心理分析)

即便知道了对方的身份,很多受害者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看似没有明显伤害的侵犯行为,比如电话骚扰、寄送色情信件、不定时敲门。大部分受害者觉得这些行为并没有构成严重的犯罪,警察也无法很好地处理。如果身边的人不理解,可能会指责他们疑神疑鬼,让人际关系陷入僵局,使得自己更加孤立无援。

那么,如果遇到了被跟踪的情况,该如何更好的处理才能避免这些危害呢?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

1.明确地表达拒绝,切断联系

对于之前有亲密关系的跟踪事件,很多跟踪者在接受调查中会反问:“如果她不想我烦她,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只是在躲我。”所以,当关系终止时,以明确清晰的语言将自己的态度表达清楚,如果害怕当面沟通会有冲突,可以以短信、邮件、信件等方式说明,并对跟踪者的任何回应不做进一步回应,显示出自己的坚决态度。

2.保持记录

对跟踪者的行为进行书面记录或电子记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被跟踪,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信息有助于你明确被跟踪的情况,减少自己陷入过分猜疑的境地,也有利于在情况恶化时得到亲友和警方的支持。

3.更换手机号或社交账号

如今,网络跟踪越来越普遍,手机通信和社交网络成了跟踪的重要场所。虽然熟悉的手机号码和社交账号通常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资源,更换后会有一定影响,面对跟踪你需要衡量利弊,尽快做出选择。其实,真正重要的社交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可以先申请新号码或账号,将重要的社交关系转移到上面,进行逐渐的过渡。

4.注意人身安全

在关系结束后,有些人会跟踪是由于难以忘怀,而有些人可能是伺机寻求报复。根据过去的情况,对自己被跟踪的情况进行危险评估,如果感觉自己已被明确地威胁,有可能被伤害,那尽量避免独自出门,并随身携带报警器,或在包里常备一些简易的防身器具。

5.对于钟情妄想的跟踪者,不要给出任何形式的回应

对于那些曾经与自己有过真实关系的跟踪者,可能明确表态和拒绝很重要。但如果跟踪者是一个本就是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人,不给任何回应这件事非常重要!!!

这很难做到,因为出于恐惧或者愤怒,我们很容易被这样妄想型的跟踪者激怒情绪,并对对方破口大骂。但要知道,你的任何回应,包括是为了说明、澄清、拒绝甚至是警告的回应,都会被当作进一步幻想的素材。

对方会发现,ta的跟踪的手段,能够得到你的回应,从而令ta感到ta与你处在某种关系中。而你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回应,都会进一步激发ta的跟踪行为。

对于一个活在自己幻想中的跟踪者,最好的处理方法,可能是从ta的视线中消失,抹除自己在互联网上能被ta追踪到的痕迹,不对ta进行任何意义的回应,要知道你在社交网络上的公开信息可能也会被ta视作回应。

很长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逐渐对你会丧失跟踪的兴趣。当然,这的确是对一个人权益的极大伤害。

转发今天的文章,让更多人知道跟踪狂是什么。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上,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无法对跟踪问题起到任何的限制和惩罚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网络跟踪我们可以做的,其实只有回避式的自我保护。

但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还有一件:梳理正确的边界意识,不要把死缠烂打理解成一种爱意,不要把不断突破边界的行为理解为示好、或建立关系的努力。

很多人错误理解爱,大量的言情小说把强行的占有描述成爱,那种描述令我作呕。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对方的意愿,也包括要尊重对方想要和你保持距离的意愿,尊重对方拒绝你的意愿。没有尊重的爱,只是自我欲望的掩饰而已。

爱从尊重开始,无论是爱人、朋友、家人,都不例外——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理解这一点,并不断呼吁更多人理解这一点。

今日互动: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经历过跟踪或者死缠烂打吗?来留言区和大家讨论吧

References:

Brody,E.J.(1998).Researchers Unravel The Motives Of Stalkers.nytimes.

Day,E.(2013).The stalking cure: how to rehabilitate a stalker.theguardian.

Knoll,J.,Resnick,J.P.(2007).Stalking intervention: Know the 5 stalker types, safety strategies for victims.mdedge.

Miller, L. (2012). Stalking: Patterns, motiv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7(6), 495-506.

Pinizzotto, A. J. (1999).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Clinical and forensic perspectives.

Smith,M.W.(2004).Mind of a Stalker: Why Torment Someone?webmd.

Stewart,C.(2016).The 5 Kinds of Stalkers.upcpodcast.

KY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插画 / 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