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我们有三种玩手机的动机。
第一种,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功能性使用手机观看视频,虽然这种功能性目的会转换为依赖性,但是出于这种动机一般不会有多大不利的影响,就不详说了
第二种,以打发时间、休息放松、娱乐等等消遣为动机,一般而言,互联网这么大,是很容易找到满足我们想要消遣的目的的内容的
因为相对于电脑,智能手机携带更加方便简易,而且功能是越来越强大和多样化,现在是“手机在手,天下任走”,正是因为手机这种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消遣放松的特性,才很容易导致对手机的上瘾,尤其现在的短视频发展潮流,能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东西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获得,而且我们的大脑真的很喜欢这种不用费脑力又能愉悦自我的东西,所以不上瘾才怪,
这种上瘾机制是这样的——我们大脑里产生的愉悦和满足感,实际上是在我们受到刺激时大脑里会分泌出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而多巴胺能传递快感,能影响每一个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但是正是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到愉悦和满足,它是会令人上瘾的(也可以说是奖赏机制的作用),让我们产生不断追求更多这种刺激感受的欲望(跟酗酒、抽烟、吸毒上瘾的机制差不多,只不过酒、烟、毒品这些物质生理性上瘾的瘾性和危害要大得多,而网瘾更加偏向精神性上瘾,精神性上瘾有着更为复杂的感情动机和影响),而重度网瘾就是失去对网络获取的控制力的,轻中度网瘾就是网络依赖,可以控制上网行为,但是有时候过于享受网络带来的愉悦感而缺少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因为大部分人就是用自己在网上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并得到满足感、愉悦感(奖赏),例如看喜剧、玩游戏、听音乐,这同样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或者产生需求更多的渴望,无聊时、空闲时就会把玩手机或者通过电脑观看电视剧、电影和动画、玩游戏等等作为最直接的消遣手段,面临这样频繁重复的刺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增加自身反应倾向,即形成习惯。例如很多德国人喜欢把阅读书籍当做消遣方式,因为他们能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所以他们会经常在等车时、在车上和各种零碎空闲时间里看书,而中国人更多喜欢玩手机,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手机不离手。
但是不同于读书、打球、钓鱼等等这种消遣活动,长时间的地追求互联网上的高频率、高强度刺激和沉浸式体验会使我们对这些刺激和感受产生了耐受性,即会对网络内容失去以前那种强烈的兴趣、感觉到乏味、审美疲劳,所以我们也会不断地比以前要求和挑剔的更多,即因为审美疲劳了,所以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寻找更强更不一样的刺激,
例如,菜刀是一种切割物体的工具,而网络是用来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工具,那么手机和电脑这类数码产品则是承载网络运行的工具,即菜刀、手机、网络都是工具,但是我们会说手机上瘾、网络上瘾,却没有人说菜刀上瘾,这是因为我们对菜刀这种工具的使用仅限于切割物体这种功能性使用,但是手机和网络就不一样了,我们不仅仅会用来接收和处理信息,例如工作、学习、看新闻,我们还会用来娱乐消遣,例如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玩游戏,我们能从这种活动中得到情绪上的放松、愉悦感,基于人类共情机制,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共鸣,但是这些过程不是会凭空产生的,它们的产生是有生理上物质基础的——即大脑层面上的功能运作,例如愉悦感唤起与多巴胺的分泌息息相关,而多巴胺的分泌又会形成复杂的上瘾机制,这是一种人类本能机制,所以这会一定程度上阻断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理解不会深刻到内心动机层面,也就是形成一种自动化行为,所以到了这个层面,出于娱乐消遣为目的使用手机的,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思想深度才能抗拒得了这大脑中上瘾机制,即抗拒手机这种可以实现即刻满足的抗拒诱惑。
这种上瘾会造成什么影响?
因为这是以打发时间、休息放松、娱乐等等消遣为动机,当我们需要工作或者忙其他事务的时候,还可以从中抽身出来,也就跟抽烟一样,隔一段时间不抽烟,你会感到不舒服,抽了就会很舒适、放松,
所以,我们会跟依赖抽烟、喝酒来放松自我一样,我们也会依赖手机和网络这种外部东西来进行情绪上的调节,但是又不同于烟瘾、酒瘾,网瘾是偏向于精神性上瘾,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精神性,例如我们有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集中,记忆力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好,思维无法像以前那样连贯,即浮躁的状态,这不是因为你年纪大了,而是因为长时间处于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中,网络有着高强度和高频率刺激的这种特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我们难以意识这点,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处于那种影响结果中,无法跟以前还没有接触网络时的状态做对比(或者你可以去看一本很厚的书了检查那种浮躁的状态是怎样的),而且这是人的本性,没有真正在自己身上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时或者影响处于初期低程度危害时,是不会认真对待的。
第三种,以通过观看电视剧、电影和动画、玩游戏等等方式来解决、发泄或转移不良情绪和消极感情为动机,正如之前所说的,电视剧、电影和动画、游戏里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和丰富地多,但用这种动机去使用网络,影响要比第二种大得多
因为人的感情是粘稠的,不是灵活的,当你陷入某种感情或情绪时——被悲伤、愤怒、焦虑、恐惧…粘住时,短时间内你的理智能发挥多少作用?我们都体验过意识被消极情绪侵占短时间内无法脱离的感觉,尤其是对抑郁症患者,消极的心境是长时间无法摆脱的“梦魇”,积极的感情和情绪带来的力量很大,但是消极的影响力量也不小,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摆脱的话会通过喝酒、抽烟、甚至是吸毒各种强烈的方法转移、发泄和逃避内心中的消极心境,虽然它们与网络上瘾的机制差不多的,但是不同的是沉迷网络的成本程度和简易程度要远远低于酗酒、抽烟、吸毒,而且再这个时代也明显是更加容易被接受的。
如何形成依赖?
每次当利用网络解决了、逃避、补偿、发泄或转移你一次不良情绪和某些消极感情,每当你从中获得了满足,每当你从中获得了解脱,每当你沉浸于那种愉悦感中时,同样会形成条件反射——一遇到不良情绪和消极感情就会习惯地拿起手机投入网络世界中解决、逃避、补偿、发泄或转移问题以获得愉悦感、满足感,时间久后,只要有问题出现,那么我们都会一点点依赖上这种做为解决情绪和感情问题的方法(即形成心理防御机制,这一点已经在我的之前的文章“你的感情是如何被“网”住了?”里面说的很清楚,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网络就会成为我们解决情绪和感情问题的第一选择,所以这种条件反射的影响要比第二种要深刻地多,这样的深刻影响到了我们的内心生活习惯。
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首先要问的是,一个正常人的情感体系是怎样的?你出生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家庭中,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你从父母、学校和朋友那里学会了应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同时你也不断受着环境的影响,加上你天生就具有的某些气质,形成了一个应对现实环境中的人与事的独特感情体系,不管是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都是原生态、自然的,面对的是真真实实的人与物。
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会再只是只能面对那个现实世界,我们还有那个无数人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幻想世界,这个世界的入口就是手机、电脑、平板各类电子产品,随时随地地直达互联网各处,在里面工作、学习、交际、消遣、发泄…在那我们离不开的虚拟世界里,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断从丰富多彩的内容中(例如视频、音乐)的情绪唤起中体验各种各样的虚幻感情,那种虚幻感情可能会形成我们大脑中形成混乱。我们的大脑是会对引起情绪反应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反应的,但我们在被网络上的内容时,例如视受到频、音乐这种能引发高沉浸程度的刺激时,我们被虚拟的内容所唤起的情绪和感情就会在大脑里留下感受深刻却又模糊记忆痕迹,这样会对我们现实中获得的记忆造成混乱影响。因为虚构世界中的感情更加强烈,过于完美、美好,也可能过于真实、黑暗,这两者都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期望和看法,甚至会影响我们对身边的人的期望和看法,所以这就可能会对你的感情生活造成影响。
文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