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士兵佩带的短柄单刀被称为腰刀。“腰刀”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傅竖眼传》,原意指的是佩带在腰间的刀。宋代以前,腰刀一词很少出现,进入明代后,人们才开始普遍称呼短柄佩刀为腰刀。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普遍佩带腰刀。有人据此认为,《水浒传》的最终成书年代应该在明朝中期,因为施耐庵生活于明初,腰刀一词尚不流行。明初的部分将领在作战时会使用双刀,如陈友谅麾下将领赵普胜、朱元璋麾下将领王弼,都以善用双刀闻名于世。
明代早期腰刀的形制比较复杂,包括宋代刀型、蒙古刀型、日本刀型等。当时明朝和日本往来密切,大量购买仿制日本刀。在军器局制作的各类刀剑中,就有名为“倭滚刀”的倭式战刀;成化二十年,明朝一次便从日本购买了38610把日本刀;正德年间,江彬曾经命令兵仗局一次制作“倭腰刀”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
▲徐州博物馆明代官刀
现存的明代战刀中,不少刀的刀条为倭刀形制,且铭刻有日本国工匠的相关印记。这部分刀是明朝从日本进口刀条之后,按照明朝的装具方式组装而成的。弘治九年,为了统一腰刀形制,明廷令兵仗局打造出20把精致的腰刀,然后分别送至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山东、南北直隶的巡抚和按察镇守官处,令其按样督造各地军队所用腰刀。到了明朝中后期,腰刀成为军队装备量最大的短柄武器,各级官兵普遍佩带腰刀。
▲国家博物馆明代登州戚氏腰刀
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中都提及过腰刀的形制。《练兵实纪》里说,腰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修订版的纪效新书(戚继光晚年修订)中记载的腰刀通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柄长三寸。腰刀用精铁打造,刃用纯钢,刀身弧曲,柄部较短。书里还说,腰刀自背至刃磨平(平造),才锋利好用,部分工匠因为偷懒,改为侧锉出刃(切刃造),这种形制的腰刀刃部一旦圆钝,便跟废铁一样无用了。步兵使用腰刀时需要搭配藤牌。如果单用腰刀,便无法与使用其他兵器的敌人抗衡,因此腰刀的形制要适合搭配藤牌。但骑兵可以单用腰刀,不需要搭配盾牌。
▲平番得胜图明军马刀骑兵
明代的兵书里常见腰刀的插图,但不同书籍里的腰刀形象也不相同。《武备志》中的腰刀刀身弧曲,刀锋较尖,与存世腰刀实物接近;《纪效新书》里的腰刀刀身与武备志相似,但无刀镡,刀柄与倭刀中的白鞘刀相似;《经国雄略》中的腰刀与倭刀中的打刀相似;《四镇三关志》中的腰刀刀身平直,接近于剑形。
▲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郑成功腰刀
从民间收藏的实物来看,军队装备的腰刀多为雁翎刀型或倭刀型,长度一般在一米左右,装有不同形状的刀镡,刀体较窄,带有一定弧度,柄首无圆环,部分刀的刀体两面开有血槽。明末时期,虽然腰刀的形制整体偏向倭刀形制,但宋元时期的刀型仍然存在,如李自成的军队便装备过一种与宋代手刀形制相近的腰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