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做个对比:
一个整天在烈日高温底下工作的工人,和一个整天在办公室里空调底下工作的白领相比,谁更能耐高温?
一个每餐都加辣的人和一个每餐一点辣也没有的人相比,谁更能吃得辣?
这就是一个关于感觉阈限的例子,整天在烈日高温底下工作的工人能忍受更高的热,每餐都加辣的人有更高的“辣点”。
同样的道理,每天在各种海量信息——色彩丰富的图像、紧张刺激的游戏、各种新奇异有趣或节奏感超强视频等等的轰炸下(抖音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花费在手机每一分钟里都要接受大量信息的刺激——视觉和听觉每天都受着很多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刺激,这样会使我们的视听感觉阈限变得很高,
“能为人体感觉并引起组织的细胞或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例如光、声音、气味···而网络中的高强、高频率度的刺激是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的,例如你站在街上时,你是无法选择刺激来源,因为这样的刺激是泛刺激,你是无法挑选的——人来人往的嘈杂声、汽笛声、器物碰撞声···“扑面而来”,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的熟悉感觉,现实生活中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肯定都是平淡无奇,没有背景音乐(BGM)煽情和激昂,你的感受不会有很大的起伏,所以有时候你会感到无聊或者烦躁,
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就不一样了,它能把你的注意力全心全意地吸引在那块电子屏幕上,能让你轻易地被各种音乐、文字、画面激起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也可以主动去满足你的需求,例如,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看一天的喜剧,笑到抽筋;你可以看一天的悲剧,哭到撕心裂肺;你也可以看一晚的恐怖片,害怕到不敢去厕所;只要你足够投入,一个短视频可以让在几分钟内经历各种喜乐哀惧···,这样沉浸的效果甚至要比现实生活中人的表情还要真实和震撼,
所以相对于现实生活大部分时间里的无聊、不断重复的日常细节,网上这样的刺激可是要远高于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
但是,因为现在的自媒体发展的如此快,同质和雷同的内容越来越多,以致我们再网上看到大部分东西都有一种“审美疲劳”、淡然无味,即产生一种心理耐受性,因为当初体验到的欣快感、新鲜感和冲击感已经转化为麻木状态(你还记得当初刚上网时的那种新鲜感和刺激感吗?),这也意味我们需要更高的刺激才会让我们感觉到“有点感觉”——“就像吃完了一口麻辣火锅,再吃一般食物会觉得没味道,长时间看惯了动感十足、有强大感官冲击力的画面,对普通的信息刺激会变得迟钝。”(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也可能会反向造成影响,让我们对刺激内容更加敏感)
然而对网络产生这种迟钝和麻木并不意味彻底对网络失去动力,正因为当初体验到的欣快感、新鲜感和冲击感转化成为了麻木状态,这种麻木耐受性会使我们潜意识下地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当初在网络中体验到的欣快感、新鲜感,追求更多全新全异或更强的刺激内容,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那种麻木感会变成强迫性地、不由自主地“刷手机”——不断地刷新朋友圈、短视频刷完了一个又一个、文章看完了一篇又一篇···不断刷,一旦出现新的、符合你口味的或者更具有刺激内容,又会有一种渴求更多的欲望。
所以这不仅仅会影响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时的感觉,也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每天在手机上承受那么多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宣泄,一方面会让我们对现实生活感觉会更加无趣,另一方面会导致我们对现实生活中情绪和感情上的感知和反应会变得比以前迟钝和麻木,因为“互联网精确地释放出某种类型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刺激——反复的、高强度的、交互式的、使人上瘾的,这种刺激已经导致大脑神经回路和大脑功能发生了强烈而迅速的改变。”(《浅薄》),这也是大脑层面上的改变。
例如,看书这个行为,以前我们的生活是慢节奏,我们可以在一页一页的翻书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内心中由书中优美的文笔、精密的逻辑、精彩的故事带来的细微的喜悦、感动、满足,然后在这种安谧的情绪下可以慢慢地沉浸在那个书的故事中或者深思中,这是一个很低程度的沉浸唤醒——即安安静静专心就能进入深思状态,
但是,现在的大部分人适应了网络时代的快节奏、高强度、高频率的沉浸唤起机制后,他们对以前那种慢节奏的唤起线索变得迟钝和麻木,即要想唤起沉思状态中的体验到那种愉悦感、满足感,就需要像网络中的那样色彩丰富、音乐动听、人物形象的直接呈现、变化多样、即刻满足机制···那样的视听觉上冲击,
同时,也因为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热闹非凡的唤起方式,所以以前那种慢慢的、专心的读书状态就变成一件很难实现的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页一页地翻,“白纸黑字”的页面,为了了解一段内容还要绞尽脑汁,那些理论、那些逻辑、那些细节还要字字斟酌,那种慢节奏、那种长时间的安静也就因此变成了折磨,在这种浮躁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出现专心致志的情况的,因为比以前更迟钝和麻木的感觉阻碍了我们的沉思状态的唤起
总结:长时间玩手机上网会怎样影响我们的感觉?
最大的影响就是当长时间断网时表现出来的感觉就跟戒烟时的感受一样——烦躁不安、失眠、焦虑、沮丧、愤怒···(戒断反应),而这些由网络带来的消极情绪和浮躁感有可能会形成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习惯反应——每当在现实生活无法得到满足或者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比以前更容易表现出烦躁不安、失眠、焦虑、愤怒等等这些消极情绪和浮躁感
因为长时间断网时表现出来不稳定的情绪和浮躁的感受是很容易解决的——再次上网即可,手机可是最廉价、最便捷的娱乐用品,我们一感觉不好就可以轻易的使用手机解决问题(即刻满足——动动手指,点击一下即可得到),这样的行为模式(习惯)会让我们潜意识地期望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挫折也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
但是事实却远不是如此,过高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对网络世界中即刻满足机制的适应导致了我们比以前更容易表现出烦躁不安、失眠、焦虑、愤怒等等这些消极情绪和浮躁感,或者说情绪化得像个小孩子(心理防御机制,退行——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不成熟的反应,无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这又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或者说形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即使这样做会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感受,。
影响有多重取决于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以及我们对自己潜意识总共内心需求与动机的理解程度,然而,现在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来说,谁能离得开手机和这个网络世界?已经处于在受到影响的结果中,我们又有多大程度可以意识到那种依赖程度是怎样?我们又能多大程度地摆脱因网络使用习惯而在内心中形成的舒适区?
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的内心也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网络,就跟蝴蝶效应一样,一点点振动产生的涟漪会造成一环又一环的影响。我们不能夸大了手机或者网络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了它对我们内心造成的冲击。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这万千世界怎样变,人的本质仍然是他自己,如果连自知自制都做不到,那么,只会变成追求肤浅目的的满足者,被这个时代和社会牵着走。
文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