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魏璎珞总是能胜出,是因为她足够复杂


我看《延禧攻略》这部剧的时候,对几位重要女性角色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想谈一谈我对几位主角的看法,也希望听听你们的意见。

高贵妃在登场时就显露凶恶霸道的模样。她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迫害不听从自己的嫔妃,想统揽后宫大权。她几乎是本剧前半段中最敬业的角色,一直努力地宫斗,竭尽全力打击异己。

高贵妃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人生观念,既然自己和其他嫔妃都想得到皇上的恩宠,那她们就是竞争关系,要互相利用,要彼此构陷。高贵妃曾怀疑富察皇后和纯妃之间的关系:“两人本是情敌,怎么全无芥蒂?”

不仅对自身处境的理解简单粗暴,高贵妃为人做事的风格相比于其他人也很少遮掩,比如她发现娴妃变卖首饰为狱中的弟弟治病,便想拉拢娴妃加入自己的阵营。

娴妃拒绝后,高贵妃不愿继续劝说,直接羞辱娴妃,得意地离开。在荔枝宴会上,富察皇后借回赠寿礼赏赐娴妃,帮助她解决燃眉之急,但高贵妃觉得这种方式虚伪至极。高贵妃是直率的,不喜欢虚与委蛇,她的爱恨情仇都写在自己的脸上,写在自己的面目狰狞中,写在自己的咬牙切齿里。

然而,如此凶狠的人也有温柔脆弱的一面。高贵妃幼年丧母,但母亲的死因不为家族接受,拒绝葬在祖坟。她怨恨自己的父亲没有维护母亲,怨恨父亲只看重自己的仕途而毫无爱意。高贵妃明白自己进宫只是自己家族与皇家互相利用的道具而已。

承受如此命运的高贵妃,想要的根本不是权力,她最想要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在意,对自己的关爱。她之所追求权力,是因为在她权高位重时,别人就不得不在意自己。可是,别人对她的在意只是忌惮,在被娴妃和魏璎珞打击之后,失势的高贵妃才领悟:权力换不来真正的关心,唯有真心才可能唤起另一颗真心。

无论对别人多么铁石心肠,高贵妃内心深处总留有一份最温柔的情,为一个人准备着。但她不敢轻易流露,只有在酒醉之后才对皇上说出真心话:“这偌大的紫禁城,我能依靠的只有你了。”可惜的是,皇上只敢宠幸却不敢爱,无法真的回应高贵妃。

高贵妃奢望着,但又知道这份期望很难获得实现,她只得在翩翩起舞中自怜自爱,渴望成为那些戏曲里被反复传唱的故事主角。高贵妃最在乎的就是这个无法实现的理想中的自我。她不愿苟活下来,成为满身伤疤、遭人嫌弃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高贵妃为自己最爱的人跳上最后一支舞,从纷争不断的宫廷转身离开,化为她飘飘白衣上的一朵血色蝴蝶。

这样的高贵妃,其实我还挺喜欢的,她的一生简单直接,也十分骄傲。只是这样简单的性格,即便把自己武装地张牙舞爪,其实最终也很难在真正复杂残酷的人际环境中存活下来。

整部剧里最令我敬佩的人物就是“黑化”前的娴妃。名为“淑慎”,娴妃一直努力符合父亲起名时对自己的期待。她不愿参与宫廷中的勾心斗角,觉得这些肮脏不堪,她不愿随波逐流、失去本心。

与高贵妃竞争式的人生信念不同,娴妃坚信的是自古以来被反复赞颂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在这些珍贵的品质被世人耻笑时,她的坚守更加令人动容。

娴妃不是一个过分的理想主义者,她无意让所有人都能克己奉公,她知道这是自己的个人选择。娴妃对这些看似高高在上的道德戒律也不是盲信,在拒绝母亲的初次恳求之后,她想写字安定内心,但是手不自觉地发抖,这恰恰说明她的信念不是盲目的,随时接受现实的考验。

从母亲的当面痛斥到高贵妃的直接羞辱,从反复求助吃了闭门羹到纯妃多次的委婉拉拢,即便被形容“连狗都不如”,娴妃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她并非不懂得后宫争斗的手段,她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谁有什么诉求,谁分属在哪个阵营,但是她进宫想过的只是与人无争、安静淡泊的日子。

令娴妃想不到的是,生活的考验远比自己想象中更加残酷。被她奉为人生楷模的父亲竟然在晚年行贿,一辈子坚守廉政公明却毁了一旦,接着弟弟在狱中病逝,母亲一气之下撞墙自尽,并将她视为全家的罪人。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猛,娴妃原本就有些矛盾的内心再也无法平衡。

娴妃想为家破人亡寻找合理的原因,唯一活着的自己成了家族的罪人,无论对信念的坚守多么有力,对家庭的延续来说却是无能的,有权势的人稍做手脚,自己的百般努力就化为泡影。于是,悲痛而愤恨的娴妃放弃了过去的信念,决定报复。

而娴妃的报复更像是面对突然事件的应激反应,在报仇告一段落后,她只是冷眼看着其他嫔妃互相争斗。这时的娴妃才是最痛苦的,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从她对父亲行贿的行为就能看出,一旦她对自我信念违背一次,她整个人就毁了,似乎再没有资格回头继续坚守。过去的纯粹回不去了,眼前的勾当也不愿参与,娴妃的整个生命在报仇结束后一下子变得空虚。

命运还是没有停止对她的捉弄。父亲没有犯法却因政治局势不得不接受惩罚,娴妃求情也没能挽救他的性命,她才继续黑化,怀疑自己还不够狠,彻底走向权力争斗的泥潭,难以回头。

娴妃是最让我唏嘘的一个角色。她在我看来,是全剧中最有智慧的一个女人。她曾经的坚守,是因为她的智慧。可生活却给了她的智慧最残酷的回应。母亲说,你只顾着自己做好人,却成了家族的罪人。她才开始质疑,自己内心的准则,是否也是自私的一种?黑化后,她仍然智慧过人,假如她更幸运一点,她原本会度过求仁得仁、自得其乐的一生。

富察皇后温淑良善,端庄大方,宽容仁慈,一言一行都力保适度,不走极端。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清楚:一国之母,六宫的表率。

其实,皇后对权力没有本质性的渴望。当明玉不愿皇后插手高贵妃对愉贵人的迫害、觉得皇后管不了高贵妃,皇后之所以生气,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权势不敌当时的高贵妃,而是觉得如果自己放任不管就是失职。

她的这份责任感来自何处?似乎并非完成发自内心。在永琏病逝后三年,皇后郁郁寡欢,无力管理后宫,弟弟傅恒实在看不下去,用皇后的责任、父亲的嘱托提醒她:“只要你还是富察家的子孙,还是大清国的皇后,就不应该沉溺于个人的悲伤而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除了皇后的头衔限制着富察容音,当时的女德标准也约束着她。年轻时,皇后跟随皇上拜见太后,就因自己比皇上多说了一句话遭到惩罚。所以,对富察容音来说,成为皇后不仅意味着自己要做后宫的表率,还是全国瞩目的女性典范。她在这两种巨大的责任下如履薄冰,一次她穿了洛神服跳舞,引发宫女的效仿,不料宫女坠亡,虽然这是一出高贵妃的计谋,皇后却仍为此深深自责,觉得自己行为不端,才给人可趁之机酿成惨剧。

当皇后不断努力想成为“最好的皇后”,她见到了魏璎珞,才想起在皇后这一身份下的自己。她眼中的魏璎珞是鲜活的、任性的,极力抗争对自己的束缚。这让她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个渴望做自己的个性姑娘。这是皇后偏爱魏璎珞的重要原因,魏璎珞就是她人生的一种可能性。当她百般保护魏璎珞的时候,她像是在守护自己。

皇后身负重任又为了什么?可以说是为了家族,也可以说是自身追求,但最重要的同样是一个“情”字。皇后深爱皇上,觉得自己对皇帝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就是成为他的“最好的皇后”,如果自己能够做到,就会得到皇上的爱。

然而,在两次丧子之后,即便皇上内心痛苦,也未曾很好地对皇后展露情感。皇后才明白,自己和皇上之间似乎永远隔着一层责任的面具,无法坦诚相见,自己似乎也已沦为管理后宫的工具。既然想要的一切没有得到,做这个皇后又有什么意义,白白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一生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想要成为舞台中心最荣耀的角色,却发现一切只是一场木偶戏。在第二次丧子的悲痛中,她终于否定了自己作为皇后的过去,在大梦初醒时登上城楼,明月皎皎,楼影参差,灯火安宁,她才明白,自己半生的努力只是为了找回当年丢失的名字——富察容音。

皇后令我心疼,她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对命运的一种质问。一生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却遭到了如此下场。我在她身上,更多思考的,是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无能。她最终不愿再顺从,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贯顺从和妥协的她,最终付出自己的所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出了抗争的怒吼。

魏璎珞同情弱小,刚进宫就主动帮助惹怒了秀女的吉祥,面对高贵妃华丽的阵势毫不羡慕。她对权贵保持着理性的距离,只有在充分了解对方之后才会真诚相待。魏璎珞最看重的是人的真心,她对此非常敏锐,常常能察觉别人的真实心思。

魏璎珞知恩图报,也睚眦必报。作为一个小宫女,能有这样的气势令人惊讶。秀坊里的嬷嬷怕璎珞年轻气盛、招来灾祸,便善意地提醒她,不必鸡蛋碰石头,魏璎珞却说自己才是那颗臭石头。但是在最初几次逢凶化吉、以牙还牙之后,魏璎珞身上很快就有了令人不太舒服的地方。

魏璎珞确实不羡慕权贵,但她利用权力,比如她瞧不起一起进宫的宫女们攀附高枝的想法,但自己对权力的利用何尝不是一种攀附高枝呢?她们都是想通过靠近权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好处和便捷。魏璎珞一边蔑视规则,一面又懂得处处利用规则,她不将规则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只将之作为工具。

魏璎珞是以目的为行动导向的人,对自己采取的手段并不那么在意,似乎只要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认定的价值,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是可以被考虑的。为了报复,她不惜阴损他人。然而,她对自己这样的方式又有所反思,比如在荔枝宴会上,她利用了一条小狗来解围,事后又救下这条狗,表达自己的愧疚。

力争对得起天地良心、珍视人的真情实意,这些积极光明的信念又与她使用手段的风格互相矛盾。魏璎珞身上包含的复杂性使得她成为皇宫里的特殊存在。

在进宫之后,魏璎珞经历着越来越复杂的处境,最初只是以暴制暴地应对宫女和嬷嬷,接着卷入后宫的争斗中,她要察言观色,思考众多人物的利弊关系,后来她又夹在傅恒和皇上之间,在权力关系中无法做出最本心的抉择。

生活出现了更多无论如何选择都会留有遗憾的时刻,魏璎珞的态度可以从安慰皇上的话里看出来:“落子无悔,绝不回头。”这也是魏璎珞比其他人更显利落有力的原因,每个人面对选择都会犹豫徘徊,但她在权衡利弊之后就不再回望。

在这四个人里,高贵妃和娴妃是非常相似的,两人拥有极为明确的价值观,在现实世界中身体力行。无论善恶,她们都显得纯粹,与魏璎珞身上的复杂完全不同。

这种差异影响了她们面对人生的反应,因为自我复杂性较低的人,面对突然事件的反应往往会越极端。因为他们的人生向度较为单一,可能无法将事情放在更合适的位置上进行理解和评判,一旦发生与信念相悖的极端事件,很容易产生认知失调,娴妃的黑化正是这种单一面向的自我可能遭遇的情况。

富察皇后和魏璎珞构成了另一种典型关系。她们如此不同,又因这份差异而互相欣赏,因为她们都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渴望而缺失的部分。皇后从璎珞身上看出未完成的自己,羡慕她的自由和任性;魏璎珞从皇后的关爱中体会到姐姐般的温柔,她知道自己带刺的性格常常伤人,很难与周遭的人熨帖相处。每个人都曾渴望自己的另一种可能,这让我们与某些特定的人之间有了默契式的关联。

在皇后和璎珞的对比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人如何在想做的自己和环境要求的自己之间做出选择。这自然不是二选一的简单问题,就像富察皇后在醒悟之后,依然没有利用剩下的时间去活出想要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令人向往,是因为这个自己常常被构想在一个不现实的真空场景中,没有复杂的关系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而现实生活就像一个个有着不同观众的舞台一样,随时需要我们做出不同的表演。理想的自己,究竟能存在于在哪里?

我谈不上非常欣赏魏璎珞。她的手段中,有一种非常现实的东西。她快速地学习着让自己能活下去、能实现目的的策略和方法,她的身上缺乏天真和浪漫的东西。

魏璎珞之所以能总是胜出,正是因为她总是直面复杂、能用最快的速度认清复杂的现实,然后用最果断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应对。因为她复杂,所以她反而能够一直按照自己的样子活着,不被复杂所震撼和改变。

我认可她是一个杰出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只不过仍不是我最欣赏的那种。

想象自己的可能性是一回事,活出另一种可能性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就像历经沧桑的太后在选秀之后曾说的:“什么样的女人到了宫里来,到最后都变成了一个样,再聪明,再漂亮,再珍贵,到了最后还不都成了鱼眼珠,泯然众人矣。”

不知道被皇后视为鲜活个性的魏璎珞,到了最后是否会像太后说得那样泯然众人矣?

KY作者/夏超

编辑/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