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钟肢解一个活记者,这种虐杀在古代酷刑里算什么水平?

编者按:近期,沙特记者在沙特驻土耳其大使馆死亡事件可谓是被炒得沸沸扬扬。根据土耳其方面的披露,这个记者是在7分钟之内,被活活肢解的。而且据传言,这个记者被打了肌肉松弛剂,即虽然不能动,但有意识,也能感觉到疼痛,结果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活活肢解了。如果情况属实,这妥妥是不容于现代社会的虐杀酷刑了。一些媒体则批评其为耸人听闻的中世纪式酷刑。那么这种虐杀手段放到古代算是什么级别的呢?

▲传言被肢解的沙特记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

在古代,所谓的酷刑,是指针对犯人肉体施加的刑罚,有致死的,有不致死但致残的,也有不致死也不致残但带来精神痛苦的。致死的有这么几类:醢、脯、炮烙、焚、烹、轘(车裂)、沉河、凌迟、大辟、肢解、磔、腰斩、枭首、斩、绞、磐(吊死)、笞杀、考竞(拷打致死)、剖心、射杀、生瘗(活埋)、投崖。

▲绞刑

致残的有:肉刑、宫刑、贯耳(以箭穿耳)、断舌、刵、劓、刖、膑、剕(断脚)、断腕、断脚筋等。

▲黥刑

精神侮辱类的,主要是髡(剃发)、墨等。以上的刑罚都是进入历代官方刑律中的带名号的,其余不入正史的,如剖腹、抽肠、挖眼、幽闭(针对女性)、压杀、动物啮杀、马踏杀等等,不一而足。

上古酷刑竟跟吃有关

从考证上来看,上古的酷刑简单直接的跟吃挂着钩。以醢为例,醢本意是肉酱。由字面就可以理解,醢就是把人剁成肉酱。关于醢的最古老的记载出自《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史记·殷本纪》记作“醢”。

后来名闻于世的被醢者,当属汉初梁王彭越。彭越的醢被赐给各地的诸侯,以达到警示的目的。淮南王英布正在打猎,一见彭越之醢立即吓得魂不附体。因为方式实在过于残忍,又是针对人类自身,秦汉时代就有人提出反对。西汉惠帝时曾明令废除醢刑,东汉大儒、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旗帜鲜明地批判说:“以人肉为荐馐者,恶之甚也。”

其余带有原始痕迹的,把人的肉体往吃的方面靠的几种刑罚,如炮烙、烹(煮或油炸)、脯(人肉切成片煮熟)、焚等等,都在汉朝以后慢慢废止,总算是慢慢取得一些进步。但到了宋朝,还出现过一起复用醢刑的残忍案例。北宋仁宋庆历年间,环州有个叫欧希范的聚众作乱,宋转运使杜杞率兵平乱,他先是诱降了六百余名乱军,尽数杀之。之后,他又生擒欧希范等十数人,并下令将欧希范等人剖开肚腹,在肚皮了画上五脏图,然后将众人活活剁成肉酱,丧心病狂地赐给环州各地豪强手中,警告他们不要再生事端。

变态的凌迟

当然,那些上古酷刑跟凌迟一比,就黯然失色了。而且有些酷刑的技艺,随着时代的演进已经失传了。比如醢、脯这些,后人只能从古籍记载中想象。但凌迟的手段和技法,却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花样翻新。

清朝法学家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中解释:“陵迟之义,本言山之由渐而高,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 即在行刑时用刀从活着的受刑者身上将肉一片片地割下来,然后再截肢、剖腹、断首,故意延长受刑者的死亡时间,加重其受刑时的痛苦。

春秋和秦汉时出现了凌迟的雏形,就是磔刑,磔刑的重点是把人体肢解弄碎,把一部分肉从骨头上割下来,主旨还是尽快杀死人。魏晋南北朝时,与凌迟相近的脔割刑出现,北魏皇帝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弑父叛乱,叛乱平定后,“宫人为内应者十数人,其先犯乘舆者,群臣于城南都街生脔割而食之。也就是说,这种刑罚附加了“食其肉而寝其皮”式的愤怒。对受刑者的折磨还没有深入研究,而且还是法外之刑,不是法定的刑罚。

但五代时期崛起的契丹人,却把凌迟写入了法典。在契丹语里,“脔割”音同“凌迟”,因此《辽史·刑法志》中“凌迟”这个刑法名第一次出现了。之后,北宋也将契丹人的这种酷刑引入法典。《宋史·刑法志》称:“凌迟者,先断其支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可见当时所谓的凌迟不过是上古时代的肢解。元代戏剧《窦娥冤》中所反映的凌迟之刑,也只是把犯人零割120 刀。

真正把凌迟“发扬光大”,并将其深深刻入寻常百姓脑海之中,当属明清两朝。清人王明德在《读律佩觿》描述:“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完肤,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

因为官方的法理精神逐渐趋向折磨当事人、震慑旁观者,刽子手也随之认真研究并形一整套高超的凌迟方法,以彻底贯彻官方意图,把凌迟的残忍性发挥到极致。比如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处凌迟。由于朝廷要刘瑾慢慢死,刽子手不敢像往常那样收礼后让犯人速死,而是老老实实按操作规程,一点一点割。据当时的监刑官记录,第一刀先割右胸乳头,然后抛向天空,谓之“谢天肉”。次刀割左乳头,扔到地上,谓之“谢地肉”。每割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天割了357刀,每一片肉都割的像大姆指指甲片大小。

▲明朝太监刘瑾剧照

由于刽子手技艺高超,刘瑾头一天状态还很好,晚上回到监狱,居然喝了两碗粥。但到了第二天,割的肉开始涉及要害部位,血流的也更多,刘瑾便有些抵受不住了,开始大声呻吟,还说起来宫中的事体。监刑官便命人用核桃塞住他嘴巴。后来因为刘瑾年纪大,体力不足,最终没有割满刀数便气绝身亡。

▲刘瑾画像

可见,这种酷刑最大的难点在于受刑者挺不住那3000多刀,会死于施刑过程中。因此近来有观点认为,明清时代凌迟能大行其道,主要是鸦片等毒品的存在,让受刑者能一直保持起码的意识和不会死于半途。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上世纪80年代轰动全球的卡马雷诺案,也称Kiki案。卡马雷诺(Kiki Camarena)是美国缉毒局的一名探员,结果遭到毒贩报复。他被绑架并被酷刑折磨致死(包括但不限于剥皮、电钻钻脑袋)。尸检报告显示,从第一处伤害到致命伤,中间持续达45小时左右!而他生前被注射了大量安非他命,这能够使他被折磨时保持清醒……

可见,清代后期凌迟越来越盛行,很可能跟大量使用鸦片有关。而清政府几乎每抓到太平军将领,都要处以凌迟之刑。太平天国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洪天贵福、洪大全、洪仁玕等全是处以凌迟之刑。对待太平军的低级俘虏,各地的清军将官也喜欢施以凌迟。1863 年6 月13 日一家英国人创办的《华北先驱报》上刊载了一则清军凌迟太平军俘虏的稿件:“七名俘虏被押送到清军营地,他们的衣服全被剥光,每个人被绑在一根木桩上面,受到了最精细的残忍酷刑。他们身体的各部分全被刺入了箭镞,血流如注。”(后面的细节过于残忍,笔者不忍照录)

所幸,因为清朝凌迟刑越来越多地被西方人披露,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也向清总理衙门提出,请清国不有再用凌迟酷刑。清政府经过反复争论,在1905年终于将这一酷刑废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