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整装金属弹壳的出现标志着步枪技术发生了一次革命。整装金属弹壳使得步枪的装填大为简化,提高了射速,标准化的装药量也使得步枪更易于提高射击精度。在20世纪后半叶,一些步兵武器大国又在酝酿一场新的步枪技术革命:抛弃金属弹壳,研制无壳弹和无壳弹步枪系统。
5.56毫米步枪弹(左)和G11无壳弹步枪系统使用的4.73毫米无壳弹(右),途中无壳弹的蛋壳和发射药是分开放置的。
当然,这种无壳弹并不是让士兵手中的步枪重新回到19世纪以前那种火药囊+铅弹囊的时代。用一个浅显的比喻来形容的话,新时代的无壳弹,它的发射药就像是一支粉笔——人们在发射药中掺入一定比例的胶粘剂(这种胶粘剂也是可燃且完全无燃烧残留的),这样加工出来的发射药就是一根完整的、有一定强度的药柱。然后,在“粉笔”的一头粘上一个子弹头,另一头粘上一个底火,一枚无壳弹就诞生了。
目前已研制出来的无壳弹步枪系统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德国HK公司研制的G11型无壳弹步枪。G11步枪主体结构与HK公司的其他产品类似,全枪长752.5毫米,枪管长537.5毫米,全枪重(空)3.65千克。口径4.73毫米,初速930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持续射击)、2200发/分(3发点射),供弹具是50发杆式弹匣,配用弹种4.73x 33毫米DM11无壳弹。
G11采用转膛式枪机,比起传统的往复式枪机,由于省去了抛壳这一动作,因此理论射速极高。当以3发点射时,G11的理论射速达每分钟2200发,打完一个3发点射只需60毫秒,最后一颗弹头离开枪管后,射手才感到微小的后坐力。这意味着G11步枪在三发点射时精度极高,三发弹着点非常密集。但为了保证多发连射时的精度,G11采用了惯性后坐结构,人为增加一个随自动机运动的质量块,使G11的连发射速降低到每分钟600发。
无壳弹最大的价值,是极大地减少了弹药质量。实际上,在枪弹的总质量中,铜弹壳和底火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采用无壳弹后,一枚子弹的重量只相当于过去45%,这无形中提高了单兵的持续作战能力,打仗时士兵可以随身携带更多子弹。此外,由于无壳弹特殊的结构,它除了传统的撞针击发外,还可以采用电引燃型底火、气引燃型底火等,相比撞针击发,这种新的底火引燃方式震动更小,有助于提高狙击精度。
G11无壳弹步枪全貌
不过,无壳弹步枪目前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它虽然可以缩减弹药重量,却不能简化枪械结构、给枪械减重。在正常射击时,无壳弹在点燃后弹头飞出去、药柱全部烧掉,不会抛出弹壳。然而,考虑到排哑弹、勤务性放空枪膛的需要,无壳弹步枪实际上还是需要一个抛壳系统。G11无壳弹步枪的空枪重达到了3.65千克就是明显的例子。
其次,无壳弹步枪系统长期以来受到发射药自燃的困扰。发烧药自燃是无壳弹步枪独有的一个问题。当射手准备用枪时,拉栓上趟,子弹进入枪膛等待被击发。如果此时战斗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射手用步枪发射了不少弹药,枪膛就会非常炙热。在传统步枪,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子弹发射药之外还有一个弹壳起到隔热作用,发射药本身也是颗粒状装在弹壳中,与热源的接触面不大。无壳弹就不一样了,药柱直接与炙热的枪膛接触,往往就会发生自燃走火。
从上世纪90年代起,HK公司对G11无壳弹步枪系统的改进,主要就是围绕枪弹和发射药,不断采用新的配方、新的药柱形式,以提高耐受温度、降低自燃风险。目前新配方的发射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燃现象(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对此的变通办法是在条令上规定不能连续发射太多的子弹)。在2015年,德国G36步枪系统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受到质疑之际,德国陆军不排除重新选型采用新的制式步枪的可能。G11无壳弹步枪系统再次进入德军的选择范围。但它在未来能否真正成为一型批量列装的制式步枪,还需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官方微信(jskjqy)。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