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曾经是古代中国人的骄傲,她作为十三朝古都,曾经见证了汉唐的风采,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是,辉煌的唐朝之后,却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将她作为首都。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唐朝之后的宋、元、明、清四个统一的正统王朝都没有将长安城作为首都,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常年战乱带来的巨大破坏
唐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是它的首都长安城却遭遇了“天子九逃,国都六失”!其中天宝十五年(公元750年)的安史叛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吐蕃、党项等联军;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等都对长安城进行洗劫,而公元904年朱温更是将长安城几乎完全摧毁。晚唐诗人郑谷曾经这样描写被毁之后的长安:“秋光不见旧亭台,四顾荒凉瓦砾堆”,如此一来,后世王朝若想定都长安,都必须重建才行,这无疑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第二、长安城环境恶化
长安城自汉朝至唐朝就已经是千年的古都了,不断的开发已经透支了这座城市的承载力。周边森林消失、土地肥力下降并急剧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等问题都证明长安需要休息了。其实早在隋朝建国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杨坚在长安附近新建了大兴城。
第三、后世面临的威胁不同
唐朝及之前的朝代所面临的主要敌人——即匈奴、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活动在中原王朝的西北方向,天子戍边更利于国家的稳定,而后世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活动在中原的东北方向,超过了长安城的有效辐射范围。
另外,长安处于高原地区,其漕运之便远远比不上东边的洛阳、南京、北京等城市;唐朝之后南方相对比较稳定,经济也相对发达,这也是唐朝之后不在长安定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