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会让你变得更加空虚吗?

1.什么是空虚感?

空虚感就是由于缺乏价值感,寻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追求的目标,体验不到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产生的一种焦虑、低落和无聊等复杂的消极的情绪,同时还会产生不良行为,例如消极的填补行为,为逃避现实而沉迷网络世界【1】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空虚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低、生命意志意义感低和目标混乱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所以为了能进行量化研究,就需要把空虚感分成多维度进行测量,例如可以将空虚感分成生命意义、意志自由、消极情绪、意义意志四个维度【2】

生命意义: 指个体对自己生命、生活的意义的想法;

意志自由: 指在任何境遇中人始终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和解决或拒绝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消极情绪: 指对于生活存在着消极悲观的想法、感受;

意义意志: 指个体追求生命、生活意义和目标的意志


2.网瘾有多少个成因?

网络投入程度,也可以称为网络依赖程度或者网瘾程度,可以分为以下5个成因【3】:

强迫性上网: 例如出现的强制性地刷新朋友圈、微博的程度和频率

网络戒断反应: 例如断网时出现空虚、焦虑、沮丧、烦躁…等情绪的程度

网络耐受性: 长时间接触网络已经感觉到某种“索然无味”,必须增加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体验到当初的刺激感和愉悦感

人际与健康: 即网络对人际与健康的影响程度

时间管理: 对上网的自制力如何,可以控制住上网的时间吗?


基于前人的一些研究,笔者将网络投入程度五个维度与空虚感进行了一次相关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空虚感的每一个维度(生命意义、意志自由、消极情绪、意义意志)分别与网络投入程度的每一个维度(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意志自由对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11,β=0.308,β=0.199,β=0.337,β=0.336,P均小于0. 001);意义意志对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0.261,P<0. 01;β= 0.173,P<0. 05);消极情绪对戒断反应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55,P<0. 001)。

简单来说就是,空虚感与网络投入程度(网络成瘾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空虚感越高投入网络中的程度越高,因为智能手机的发展,使每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随时随地接入到互联网中,所以,在感到空虚寂寞的时候,玩手机电脑上网成为每个人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当你一时无法解决内心中的迷茫、无意义感、厌倦、悲观失望和无所适从时,为了填补和逃避这种空虚感,可能会以更加深的程度沉浸于网络世界中,这就跟有些人伤心时会通过喝酒来缓解、焦虑时会吸烟来缓解的行为一样。

不同于实验研究,空虚感越低,你投入网络中的程度不一定会越低,因为人不只有空虚感这一种消极感受,任何一种消极心境都可以演变成千上万个“合理”理由沉浸和逃避到网络中,例如悲伤、抑郁、自卑、生活压力、社交焦虑····消极情绪对你的影响越大,你越想寻找方法去解决,但情绪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可以压倒理性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承受痛苦与自己的内心面对面,还不如一头扎进美好的虚拟网络世界中。

但是,如果因为习惯于使用网络来解决生活中的消极情绪的话,一旦离开网络,就可能开始体验戒断反应(跟戒烟、戒酒、戒毒品时出现的感受差不多,不过程度没有那么严重),出现更多的不良情绪,为解决不断增加的消极情绪就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长时间接受网络的高强度刺激会产生网瘾耐受性(例如审美疲劳),网络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降低,又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来缓解消极情绪或者追求新的内容刺激,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所以,网络投入程度越高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空虚感(因为这是相关研究,不是因果研究,结果也可以是原因),

另一方面,网络世界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没有像网络世界中那样拥有高强度、高频率视听觉刺激,没有那么精彩,没有那么多感动与喜怒哀惧,没有“一万个可能”,现实生活只是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是很无聊的,一日复一日地生活,每一次从那个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时,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失落和空虚感,这种感觉会你在一天内看完一部你很喜欢的电视剧或者动漫时体验地比较强烈——“就像吃完了一口麻辣火锅,再吃一般食物会觉得没味道,长时间看惯了动感十足、有强大感官冲击力的画面,对普通的信息刺激会变得迟钝和麻痹。”,而且这不是以前那个追求内心修养的文人时代,网络上的狂欢无处不在,追求肤浅的精神享受成为了这个网络时代的常态,那个不良的循环只会越来越“坚固”。

所以,空虚感越高越会让你沉浸于网络世界中寻找填补,而长时间的上网造成的落差冲击也会让我们对现实感到一种失落和空虚感,这样的失落和空虚感又会让你重新投入到互联网中,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梁丰.大学生空虚感与应对方式_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2013

[2]袁雪.大学生存在空虚与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2009

[3]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J],2003,45(3):2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