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损失坦克装甲车辆近400,苏军何没有吸取任何经验教训?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无疑是日苏双方自1903年以来又一次规模性的局部冲突。在这次作战中,苏军投入了近千辆坦克与装甲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在此次战役中包括装甲车在内总数也不超过200辆,航空兵、兵员数、炮兵的技术力量也远不如强大的苏军。

但也就是在这次战当中,面对人数和技术兵器远不如自己的日军,苏军却付出了2万多人伤亡,近400辆装甲车辆战损的代价。这又是为什么呢?

▲诺门坎战役也是日军装甲部队自侵华战争后大规模投入的首例。除了94式超轻型坦克外,不少95式轻型坦克甚至是89式中型坦克,都加入了这场局部“盛宴”。

▲战前正在草原上集结、讨论作战方案的日军装甲兵,而背景处则是一辆97式中型坦克与大量的92式装甲车。

第1,苏军坦克与装甲车辆太过于薄皮。与日军坦克相同的是,在诺门坎战役中出动的苏军坦克皆为轻型,诸如T-26,BT系列坦克的正面装甲最厚也不过13毫米。其虽然可以挡得住日军的步枪子弹,但在面对日后被视为“垃圾”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时仍然要退避三舍。

第2,指挥协调性有很大的问题。经历了大清洗过后的苏军装甲部队不但缺乏优秀的指挥官,甚至连最基本的步坦协同都很难展开。在通讯设备上,由于未能向德国那样做到每辆坦克都有电台,直至卫国战争爆发,绝大多数的苏军坦克都需要通过旗语才能互相联络。而在激烈的战场上让坦克车长冒着被狙击手狙杀,被机枪打死的风险去与友邻单位配合,显然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而在面对日军广布的战壕和反坦克陷阱时,苏军往往都是措手不及。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投入的T-26轻型坦克。虽然火力上足以碾压同时期的日军坦克,但其装甲仍然是硬伤,且由于行动缓慢,很容易遭到使用燃烧瓶的日军敢死步兵“重点关照”。

苏军坦克在诺门坎战役中经常因为速度的原因与步兵部队脱节,而在散兵坑的日军士兵也就会趁此机会想尽法子摧毁、消灭苏军坦克兵。他们会跳上苏军坦克的引擎位置,用刺刀或是别的工具撬开坦克上的车长舱盖,向内投掷手榴弹炸死苏军坦克车组。或是直接用刺刀捅,刺坦克的缝隙处,逼迫弹尽粮绝的苏军车组弃车投降。

第3,视野因素。苏军坦克兵当中曾经直接将他们的坦克视为“毫无用处的牲畜”,在狭窄的坦克内,坐在车前部的驾驶员只能通过缝隙观察到坦克外部的情况,而车长则坐在45毫米炮的炮塔内,时而伸出半个脑袋用望远镜观察情况。但这种情况与使用旗语和友军联络一样,一旦露头,日军狙击手的子弹就会不期而至。同时,苏军使用的BT-5型坦克使用的发动机容易着火,一旦引发弹药殉爆,那么这辆坦克将会成为不折不扣的“铁棺材”,将3名苏军坦克兵彻底拉入地狱。

尽管如此,苏军依旧以俄国人所特有的“虎劲”,驾驶着“铁棺材”在日军的阵地上横冲直撞。虽然损失巨大,但依旧把不可一世的关东军杀了个片甲不留。

▲正在集结的苏军坦克兵部队,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BT-5坦克与BA系列装甲车。

而苏军在诺门坎虽然得以取胜,但由于战术僵化,并未能从高昂的代价中吸取教训。也就此导致了卫国战争初期付出巨大损失但仍我行我素的后果。

也正是因为诺门坎战役给了苏军坦克部队迎头痛击,日军也就此认为自己的37炮“天下无敌”。直到遇到谢尔曼与斯图亚特以后,才亡羊补牢般的开发了47毫米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