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跨世纪的“斜杠青年”

2018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

他不平凡的一生彻底定格在了1936年,上海的秋天。

他用笔书写中国,如今即便82年过去,他的文字仍被当做经典,记载于学生的课本里,刊登于权威的书籍里,传播于小巷、课堂、沙龙里。

这些文字、以及鲁迅本人,它们共同构筑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后辈。

当然,鲁迅先生也遭遇过大大小小的质疑与不解,尤其是在这个“现世安好”的年代,其中最广受议论的是“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知道小姐姐看来,读鲁迅读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烙印于鲁迅先生身上的风骨、智慧、以及丰盈洒脱的人生。


“斜杠青年”周树人

不仅仅是文人作家,事实上,鲁迅先生还当过医生、翻译家、公务员、大学教授云云,鲁迅先生若穿梭回现代,他就是当代社会典型的“斜杠青年”。

何谓“斜杠青年”?以一言蔽之,它指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而鲁迅先生无疑是把“斜杠青年”一词发挥到极致的人。

他的职业不仅横跨多个领域,而且在每个领域他几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并表现出极高的专业度及极高的赚钱能力。


  • 身为作家,在1927——1936年间,他靠着一支笔,就赚取着极为可观的薪资(共计国币七万零一百四十二元四角五分),换算成现在的收入约为每月20000元+

  • 在明国成立后,鲁迅先生应蔡元培之召,任职于教育部,14年收入共计银洋四万一千零二十四元一角,薪资换算成现在的收入约为每月91300元+

  • 1926年在辞去公务员一职后,鲁迅先生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收入共计五千元,薪资换算成现在的收入约为每月14000元+

  • 相信很多人都渴望成为类似鲁迅这样的“斜杠青年”,以此获取更为丰盈的人生体验。但一名合格的“斜杠青年”,背后往往意味着勇气、选择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自律及坚持。



“斜杠青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斜杠青年”正有日渐扩大趋势,尤其是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

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众多工作的边界,也许坐在你身边敲击键盘的程序员,回到家就成为一家知名网站的编辑;也许坐在办公室看起来不显眼的设计小姐姐,正经营着自己的淘宝店,年收入分分钟过百万。

由于职业原因,知道小姐姐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知道小姐姐发现,越是优秀的人,他们身上的“斜杠青年”属性往往愈是明显。

1994年出生的A君,正在某知名常春藤就读,滕校繁重的学业压力时常让他感到崩溃,但他的滕校同学不知道的是,A君还是北京一家公司的CEO。A君常年往返于波士顿与北京,通常是白天在波士顿上课,晚上就回北京开会,每天睡眠就3、4个小时。

当我们采访A君时,A君对工作的热忱可以用“打了鸡血”来形容,A君家里不缺钱,读书之余的创业,对他来说完全是发自肺腑的热爱与喜欢。目前,这家公司已拿到A轮投资,并且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还有同样毕业于常春藤的B酱,她在30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在华尔街开着自己的公司。但B酱一直有着一个文学梦,为了出版自己的小说,每天无论忙到多晚,B酱都会坚持读书写字。现在,她的第一部小说也即将出版!

所以,在知道小姐姐看来,在金光闪闪的“斜杠青年”标签背后,蕴藏着的是代价不菲的时间成本。而支撑“斜杠青年”坚持下去的最佳助推器,显然少不了兴趣及求知欲。

而那些抱怨生活操蛋,房价昂贵,但回到家就刷着抖音看着肥照剧的人,知道小姐姐说,学着去做一个“斜杠青年”吧!

“斜杠青年”并不是逼迫你身兼数职,而是鼓励你在业余的时间,探索更多的爱好及可能性,以此给自己的未来更多选择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未来抵御风险的砝码。

这是一个人工智能随时会颠覆诸多行业的时代。

知道小姐姐认识一个修钢笔的老艺人,在我读小学那会,他的生意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但前几年他的小店因生意不好倒闭了。

你看,时代抛弃你时,连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对那些已经或者即将步入职场的人,知道小姐姐希望你能在自己的行业发光发热的同时,千万不要被眼前的短暂成就或者利益所迷惑,更不要故步自封,成为机器广场的螺丝钉,而是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求知欲满满的当代“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