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天下十大名关”,都在设在哪些地方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认为“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而关的引申词义,是指地势险要和交通要道上的防御设施。人们为了守卫一方平安,在九州大地建了很多的关,其中著名的“十大名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剑门山。因其扼守入蜀咽喉,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张载在《剑阁铭》赞道:“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唐朝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蜀道文化。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意欲伐蜀,假称给蜀王送五只金牛和五名美女。蜀王闻之大喜,组织人力劈剑门,修栈道,称为“金牛道”。公元前316年,秦国司马错经此道,吞蜀国。三国时期,诸葛亮出金牛伐魏,途经剑门山,见群峰险峻,山势陡峭,于是命人在峪谷隘口砌石为关,派兵据守。公元263年,蜀国姜维指挥三万蜀军退守剑门关,挡住了十万魏军的进攻。

娘子关

娘子关又称“苇泽关”,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因唐朝平阳公主派兵驻守于此而得名。娘子关地处绵山山麓,依山傍水,高据险要,控制着“太行八陉”的第五陉——井陉,石太铁路和晋冀公路均从此经过,是联结晋冀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

唐朝大历年间,承天军在此戍守。明朝在此设立“承天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娘子关,由守备负责守关。清朝,由“固关营”驻守。1937年10月,日军沿正太铁路(现石太铁路)向西侵入,意图叩关入晋。数万中国军队在娘子关与日军激战,阻敌西进,最终力战不敌,娘子关门户大开,不久,太原失陷。

居庸关

在太行山脉军都山坐落着一座著名关城“居庸关”。它东靠燕山,西依太行,据守着“太行八陉”第八陉“军都陉”,是进入北京的西北门户。关城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关名为“南口”,北关称之“居庸关”。居庸关自古以险、绝著称。而关沟两侧,层峦叠嶂,树木滴翠,鸟语花香,有“居庸叠翠”之称。

嘉定二年(1209年),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大军进攻居庸关,金兵用铁水将关门封死,并将铁蒺藜布满关沟内外,成吉思汗见大军无法靠近居庸关,便南下攻取紫荆关,然后率军进攻居庸关南口,南北夹击之下,居庸关陷落。

紫荆关

“太行八陉”之一的“蒲阴陉”,是联系河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而在河北易县的紫荆关,成为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关隘。它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长城内三关”,因其位置重要,被称为“京畿咽喉”。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此夯土石筑关隘,由此紫荆关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关口之一。

明成祖朱棣对紫荆关进行了系统性的修整,将关城、城堡、隘口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以紫荆关为中心的防御体系,成为拱卫北京的第一道防线。明朝名臣于谦认为:“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因此,紫荆关成为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反复争守的军事要地。

雁门关

在《唐书·地理志》中,记述了雁门关名称的由来。“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与其他名关在山谷要道置关守险不同,雁门关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20公里外的勾注山脊,倚山傍险,居高临下,以险著称,有“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誉,而“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长城外三关”。 雁门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可见其历史悠久。

雁门山东接恒山,西连吕梁,海拔1500米以上,峰峭壁立,难以翻越,构成阻断南北的巨大屏障,而雁门关位于南控中原、北制大漠的重要隘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有140余次战争有雁门关附近爆发。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十余万骑。而王昭君由此出关,与匈奴和亲。

嘉峪关

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处的隘口,修建了明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关城,这就是著名的嘉峪关。之所以选择这里建关,是因为河西走廊东连酒泉,西结玉门,南眺祁连,北望北山,长约一千公里,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嘉峪关雄踞于此,形势险要,扼守要冲,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塞。它与山海关、镇北关一起,成为“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依山傍水,地势天成,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与长城连为一体,全长约60千米,在硬件上做到了多重防御、攻守兼备。作为西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嘉峪关对于保障河西地区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友谊关

自古以为,桂西南就是边防要地,而中越边境上最大、最重要的友谊关,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两侧危崖耸峙,怪石嶙峋。峡谷通道穿关而过,是中越重要的陆路通道。友谊关始建于汉朝,初名雍鸣关,在明朝改名为镇南关。新中国成立后,为表示中越人民深厚的友谊,再次改名为友谊关。

1885年3月23日,法国凭借优势装备,进攻镇南关,广西军民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同仇敌忾,奋勇当先,一举歼敌1700余人,法军统帅尼格里重伤,生擒两名高级将领,取得了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武胜关

在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处,大别山和桐柏山横亘东西。位于河南信阳的武胜关,北抵中原,南达鄂州,是控扼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武胜关与九里关、平靖关合称为“义阳三关”。关城穿山为障,凿石成关,关墙厚固,自古用“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行”来形容其险。

三关之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利,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国在柏举激战。吴军穿越武胜关,迂回楚国腹地,与楚军隔汉水对峙。吴军识破了楚军偏师计划堵塞武胜关断其后路的企图,一举击败楚军。

潼关

说起天下名关,不得不提潼关。作为关中平原的东大门,潼关是进入三秦的锁钥要冲。《水经注》记载了潼关名字的由来:“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地处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东接禁谷,西近华山,南拥秦岭,北抱渭洛,关前通道只容一人一马通行,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周边群峰环伺,突石嶙峋,古人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形容其险峻,杜甫游览潼关后,留下了“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潼关经历了数十次战争,唐朝的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在潼关展开对峙,安禄山成功使用反间计,一举占据潼关,进而夺得长安,从此唐朝一蹶不振,由盛转衰。

山海关

位于辽西走廊的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其左濒燕山,右临大海,故取名山海关。辽西走廊是沟通冀辽的交通要道,山海关扼守于此,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山海关周长约4千米,城高14米,厚7米。关城外部与长城相连,内部建有多处防御建筑,内外结合,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4月21日,东亚最强的三支军队,在山海关内一片石展开激战。交战三方分别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以及多尔衮的满清八旗。此前,吴三桂公开投靠多尔衮,在双方的合力绞杀之后,大顺军溃不成军。清军由此进入关内,征伐天下,改变了东亚三百年的历史格局。

十大名关控险扼要,雄据险绝,易守难攻,在历代的战争发挥了御敌防患、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如今硝烟散尽,雄关依旧,时刻提醒着人们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防微杜渐方能前行不竭。

《历史堂》出品 文:计白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