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亡国之君宋徽宗是文艺青年?

历史总是多方面的,虽说他在政治上是昏庸无能的,但是在艺术方面,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息、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对艺术的贡献,甚至影响了千年以后的中国,以及被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和韩国。

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与伦比,他首创瘦金体,将“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的特殊品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将艺术绘画并入科举取士之列,使艺术品味散播至下层阶级;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花费大笔金钱研发颜色朴实的汝瓷,使中国艺术发展走向了“简洁美”。

“锋”与“芒”都是古典美学的禁忌,中国书法讲“藏锋”,简单来说就是不准有尖端。儒道的主流传统不鼓励“锋芒毕露”,而是含苞待放、内含光,“锋芒毕露”成了目中无人的象征。

宋徽宗的书法是北宋字体的代表,他自视自己为“天下一人”,不肯居于藏锋内敛的古老传统,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等特色。最终,他开创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书法字体──瘦金体。

之所以叫做“瘦金体”,可不是嘲笑敌国金朝瘦弱的意思。“瘦”的意思是笔墨紧窄而清薄,犹如柳树般飘然。而“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与前者的“瘦”相反,坚若磐石,光彩夺目。

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预先刻上图画,在将熔化的金银倒入凹陷处,使颜色沉暗的青铜多了闪亮的雕花装饰,展现出“错金”之美。把“瘦”和“金”连起来,即是线条细瘦而飘然,华丽贵气而硬挺,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宋徽宗却能将其融合得白璧无瑕,这是书法的奥妙之处。

品味的定义看似十分复杂,其实,他们都有品味,在看似了无共通点中,都有一个共通点:懂得享受,却不会依附于世俗潮流。

宋徽宗不但不依附潮流,还开创了一套宏观的简约艺术潮流。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以奢华、繁复为美,但宋徽宗偏偏不爱,他将所有调味料挑开,只留下物体最初的原味。在简约艺术中,最经典的当属汝瓷。

世人流传着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说法,而在所有窑中,又以汝窑真品最为难得。时人说得好:“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一句俗语,道出了它的珍贵。

其实,汝瓷看起来平庸无奇,如果不读点书,可能就会把他与大卖场的廉价瓷盘搞混,但汝瓷背后包含着更加繁复的东西,比如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制造过程。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在一次雨天后,宋徽宗打开了大门,踏着雨水徐行,在望向城墙外的天空时,他震撼极了,远处天空混有曾经猖狂一时的乌云,以及雨过天晴的天空蓝,两者交会一行,形成了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宋徽宗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

一时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这种釉色非常难烧制,窑内的位置、温度、湿度,稍有不妥,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品的颜色,具现代人考究,要烧制汝瓷,除了需要均匀加热外,窑内的温度必须持续维持在一千两百摄氏,如果稍微过了,颜色便会由青蓝转浅绿,价值性就不见了,当时没有温度计,只能目测观察火照,过程可谓艰难。

窑工们苦心制造出数十至数百的青天蓝瓷,只能挑选出几个满意的瓷瓮上缴朝廷,而宋徽宗面对几个经严格筛选的汝瓷,竟然要求更严,仅有的几十个汝瓷,颜色稍有瑕疵,便被宋徽宗大手一挥砸成粉碎,最终只有几个被留在宫中。

徽宗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精品,还是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首要推行者。其中值得称道的就是对翰林书画院的重视。话说,翰林书画院并非宋徽宗所造,而是在宋初就已经设立,但宋徽宗却是将其带入巅峰的皇帝。

宋初以来,画家不论技艺怎样,地位总是奇差无比,就连御用画师与其他同等部门相比,地位也差了一大截。但轮到宋徽宗掌权后,他不仅提高了画师的政治地位,还积极推广艺术,将绘画考试并入科举取士之列。

宋徽宗把很多心思都放在画院上面,设计了全套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招生、考试制度。而且还模仿进士科出题取士,以优美的诗词为画题来测试画师,一方面促使他们重视与加强个人题诗赋词的文学素养,一方面也是有意提倡“诗书画”合一,让画师们的画境往高深层次提升。

身为北宋最高阶层的艺术学院,从里面出来的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像是《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都是宋徽宗一手培养的人才,两幅作品皆被后世入选为中国十大名画。

“人骑着一匹马在开满花的树林中归返”能够理解,但“香”这个字就显得抽象了,要用什么意境来让阅者一看到图画,便会联想到扑鼻的清花香呢?这可难倒了天下的读书人,宋徽宗本人也翻阅了无数轴卷,才找到理想中的图画:

一匹骏马缓步而行,几只蝴蝶或前或后地飘舞着,追逐于马蹄。马蹄和蝴蝶,巧妙地表现了前一刻的“踏花”,而蝴蝶的追逐,又表现出了花儿的香气,化无形为有形,意境唯美典雅,增添了许多魅力和想像空间。宋徽宗对画院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既要求画师临摹他人的笔墨技巧,又要求独树一格;既要求画师必须保留最初的创意想像,又要求深入观察写实。宋徽宗有事没事就跑去翰林书院,亲自督导、抽考学生画画,如果谁敢在随堂考中画歪,绘师生涯必定戛然而止。

能在这种每天提笔磨墨的另类魔鬼训练下撑下去的学生少之又少,但也因此产生出了许多艺术大师,如同刚刚提到的那位王希孟,他是中国十大名画中最年轻的作者,当时年仅十八岁,经过书院半年的魔鬼训练后就创作出《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名作。同时,宋徽宗也对画院十分慷慨,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各式名画送到画院,供学生临摹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