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之圣”钱乙报恩寻父记

“六味地黄丸”是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药,对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等有明显疗效。发明这药的名医叫钱乙,是宋朝著名的儿科医生,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传奇人物,他报恩养父万里寻生父的故事流传了近千年。

钱乙祖籍浙江钱塘,后随爷爷北迁定居在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与《水浒传》的主角宋江是同乡。钱乙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钱颢又当爹又当娘地把他拉扯到三岁时,便独自到东边去找神仙,一去不返。钱颢本是一名擅长使针灸的赤脚医生,但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喝酒,喝了酒就做糊涂事儿。估计东游也是酒后糊涂的决定吧。

钱乙为儿童医病(网络图)

无父无母的钱乙被姑父收留。姑父姓吕,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吕姑父生性善良,把钱乙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三岁的钱乙开始进私塾读书,偶尔休学便随姑父一起出诊。心细的姑父发现一个现象:每当小钱乙看到一脸病容的小孩时,表现出非常难过的神情。吕医生慧眼识珠,欣喜异常,认为钱乙有仁爱之心,必定能成为一名良医。于是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他递给小钱乙一本《颅囟经》(关于专治小孩的中医书,现已失传),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因为小孩病太难治了。小乙呀,如果你真对治小孩感兴趣,就好好看这本书吧!”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从此,小钱乙夜以继日,刻苦攻读,经过近四十年的学习和治病医人,终于功成业就,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被后人誉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小儿药证直诀》(网络图)

在钱乙二十岁的时侯,姑父去世了。这位慈祥的乡村医生培养出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并且逝世前还告诉了钱乙的身世。钱乙悲痛欲绝。他决心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姑父的家人。其时,姑母于早些年逝世,吕氏一家只剩下比钱乙大的一个女儿。

古代规矩,父母丧期不能结婚;但是如果父母双亡,女儿出嫁反算是大孝。早熟的钱乙开始以家长的身份为姐姐张罗婚事。很快,弟弟为姐姐找好一户人家。出嫁之日,姐弟俩抱头痛哭。哭过之后,钱乙卖掉姑父留下来的房子,把钱送给姐姐。他动情地对姐姐说:“姐,你以后要好好照顾自己。咱娘去得早,咱爹人好,也让我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我下一步要做一件报答生父的事儿。”

从此,钱乙踏上寻找生父钱颢的路途。钱乙听说父亲是到东海里找“神仙”去了,便直接在海边搭了一间小屋,隔段时间便乘船出海。前几次,钱乙总是乘兴而出,败兴而归。大约第五次的时候,他出海到一个无名小岛上,捡到一张关于医书的破纸。这让他非常兴奋,因为他感觉是冥冥之中有神在指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下一次出海后,在另一个无名小岛上,他看到一间小屋,屋里有个满面胡须的中年男人正在看书。当钱乙冲动地说“我叫钱乙”时,那中年男人先是愣了愣,随即喜极而泣。父子俩自是一番深谈,然后一起踏上回家的路途。父子二人一路走走停停,花了好几年才回到乡里。钱颢最终过上了幸福的晚年。

乡亲们被钱乙的孝行所感动,纷纷当作教育子女的活教材;而邻里的秀才们专门为他写诗立传,流传四方。

————————————————————

简介:钱 乙(约1032-1113),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 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