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判断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措辞?

我们身处的时代,每天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闻,多亏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大事小情都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视野。

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每天过着普通的生活,一日三餐,工作学习,和朋友交流想法,聊聊八卦,在信息交流还不那么通畅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独善其身地过一辈子。但是现在,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在发生,政治上有什么新的变化了,什么地方又出现空难该拿谁问责了,哪个网络红人又弄出什么绯闻了……

这里面很多事情跟我们不甚有关,或者知之甚少,但却往往在不自觉中要求我们拿出看法。

看法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东西,它是我们自己说出的话,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说的话负责,而不是像一些旅游景区随便挂出“亚洲第一XXX”那样肆意,也不应该像躺在墙上的大字报一样只需兀自表达自己的态度,福柯说过:“话语即权力”,而大字报背后的权力是不需要自我举证的。

然而这样负责任的态度既需要客观公正的本分,也需要独自思考的努力。很多时候,这样的要求并不轻巧,于是,当我们放弃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时候,我们便让渡了自己的思考。让渡给了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大V,甚至像我一样的一个个自媒体人。

他们的态度就是你的态度,甚至,他输出了什么态度你就得接受什么态度。

然而态度却是一个很容易操纵的东西,特别是当你没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即将讨论的问题知之甚少,你的态度就具有了相当的可塑性。甚至那些看起来很强调“民意”的调查,也可以很轻松地操纵你的选择,一个群体的决策与判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措辞,在你说出之前,我已知道你要给出的答案。

顺序效应

有时候我们的答案可能会受到问题或者选项顺序的影响,在霍华德·舒曼和斯坦利·普雷瑟的调查研究中,他们随机选择了一批美国成年人作为被试,向他们询问了下面两个问题:

1.你认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比如前苏联,是否应该允许美国的新闻记者进入其境内采访,并将他们所得到的新闻发回美国?

2.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允许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入境采访,并将他们所得到的新闻发回他们所在的报社?

一半的被试会按照上面的顺序来回答,而做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别是:82%和75%;另一半被试会按照相反的顺序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做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就变成了:55%和64%。可以看出,对于问题2来说,不同顺序的呈现问题方式竟造成了20%的人的态度改变!(从75%到55%)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人们都有保持“承诺与一致”的倾向,以避免自己看起来有双重标准,但是这样就让问题可以以不同顺序来操纵你的态度。

记得之前我家住的小区,物业罢工了,小区里面垃圾没人收拾,我们准备不要物业,把自己的垃圾都打包然后拿到稍远一点的地方扔掉,但是最开始大家都不能接受这一点点的不方便,所以一直未能够达成一致。后来我弄了一个问卷,内容是这样的:

1.夏天扔的垃圾堆在小区,有一些异味和苍蝇,你有时有没有觉得不卫生?

2.当物业来清理垃圾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垃圾被翻出来的时候异味更加浓烈?

3.如果可以多走一点路,把垃圾扔出小区避免上述情况,你是否愿意这样做?

“调查结果”是大部分住户都同意把垃圾自己带出去,但是这样的调查其实并不是“民意”,而是被塑造后的态度。

虚假意见

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不太了解,或者是还没来得及形成我们自己的态度,在某些特别的询问方式下,我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种看法就被称为虚假意见。

尤金·哈特利在1946年发布过关于虚假一件的一系列有趣实验,其中有一个调查是这样的,被试被问道这样一个问题:“你支持还是反对乱伦”,在当时,乱伦这个词还不像今天这样为人们所熟知,调查结果是2/3的人反对乱伦,但是竟有1/3的人支持乱伦!

虚假意见的产生是因为很多问题都没有给出中间选项,对上述问题来说,中间选项就是:没有意见,这种选项就叫做过滤器,能够过滤掉那些本来对事件没有看法但是却发表了某种看法的人。

使用了过滤器之后,一般来说其他选项被选择的概率会等比例地下降,但是这样就足够造成一些极具偏向和煽动性的新闻!比如以前有过一段时间吵着抵制日货,还有人借此砸了日本车,那么可能出现这么一个问题:

你如何看待砸日本车的行为?

A.爱国行为,日货该抵制,这是一种抵制方式

B.不应该,破坏了他人的财产

如果这个问题是40%的人选择了A,60%的人选择了B,一个媒体如果是支持B的,那么它就可以不使用过滤器,它发表的头条就是:“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认为砸车行为不恰当,破坏了同胞财产”,而如果一个媒体是支持A的,那它可以为选项设置过滤器,这时比例也许就变成了30%的人选A,45%的人选B,25%的人选没有意见,那么头条就又变成了:“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并不反对砸车行为”。

利用虚假意见和过滤器有时可以让一份看似采集民意的调查获得调查者希望的结果,实际上,这一操纵手段已经制造了不少极具煽动性的新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人们对于问题的答案,比如问你:“你经常会头痛吗?多久一次”和“你偶尔会头痛吗?多久一次”,这两种不同的问法就可能造成前一种回答的答案更高一些;有些问题包含了某些时髦词汇,可会让你更倾向于选择它,比如上面那个关于砸车的调查,我们可以调整一下其中的描述,比如在B中改用破坏了同胞财产,也许同胞这两个字就足够提醒你更多地去选择B。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有时,我们让渡了自己的思考。错把头脑中别人输出给我们的观念当成自己的态度,并且还信誓旦旦地为它辩护。

“引力波哥”就是个例子,可能大部分人对引力波并不了解,但当一篇《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刷爆朋友圈的时候,有多少人大呼叫好?就像网上所说,如果他也需要道歉,那么首先应该给超威蓝猫道歉。

我们还是应该有点理性和自己的判断才能生活得更好,也能更有尊严。


原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脑子有话讲                 我们思考,原创,共享;讲道理,讲故事。

朋友们,搜索并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的内容和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