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总是一个打两个?

北宋是边患压力最大的一个朝代。自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之后,赵家天子就需要面对一个可怕的邻居,北方强大的辽国,还有在先代已经丧失掉的燕云十六州。

大宋确实是连长城以内都未能统一

辽国与以往的匈奴、突厥不同,是第一个创造性系统接收和改造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的同时,辽国保持了双轨制,并同时管理汉人和辽人,维持巨大帝国的运转。比起新建立的大宋而言,辽国才是东亚大陆上的霸主。

比如南院大王就找了一位了解汉人的“契丹人”

而这位霸主对大宋的压迫,让宋朝长久以来都备受打击。能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会是两国的决胜点。

横亘北方边境的梦魇

赵家第一位天子赵匡胤是相对出色的战略家,面对时局做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率先整合了中华大地上的割据势力。而对于北方辽国,他选择了韬光养晦,徐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在继承了哥哥的位置之后,北上收复北汉这个重要的位置(山西),正式对北方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赵匡胤虽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

但也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了弟弟

一般来说,面对游牧民族政权的侵扰时,中原王朝会用一道长城作为分界线隔开双方,即使是在弱势期,也能勉强抗争。但到了五代十国之后,北方民族早已渗透至长城以南,长城已无作用,除了盘踞在山西的割据政权之外,最大的坑就是后晋石靖唐为了换取契丹的支持,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从地理上来看,它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的第一线,是华北大平原的前出,地形险要,多有高山峻岭。加上秦汉长城穿越其间,说它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宝地一点也不为过。历代兵家都无比清楚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幽云十六州包括燕山南麓和山西北部

如果北宋没有强力收复太原

恐怕要一直被压在黄河一线

连倒在幽州城下的机会都没有.....

这十六州之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围绕着北太行山以及余脉,燕云十六州盘桓其中。

在这条防线的两端,谁掌握了燕云十六州谁便掌握了地理优势。

若是辽与北汉南下合击

无论是周还是宋,都要瑟瑟发抖

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此处时,则中原地区门户大开,契丹人的铁骑可以随时踏入内地,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大可以敲开边塞,一口气杀到黄河流域。后晋的灭亡便与此有重大关系。

如果中原王朝掌握这块要地,则能够以此为前进堡垒和转运重地,向更加纵深方向的草原深处进击。前朝两汉盛唐,或者是后世明朝无不是牢牢掌握住了燕云地区,才能保得核心国土无虞。

明朝定都于此,天子守国门

本是倾斜资源控制东北的好办法

但一旦东北失控

明朝就面临极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出征北伐,从辽国人手里夺回了关南三州十七县,为宋初的北伐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对于赵光义来说,燕云十六州背后的那个梦魇一般的辽国是新王朝的巨大隐患,即使不能消灭,也要把他们压在防线的那一头。

努把力就推过去了

没推过去,就推回来了

但宋朝两次北伐辽国,都遭遇大败。高粱河之役,宋太宗是大腿上中箭赶着驴车才保住性命。

宋朝北伐大败,辽国南下也是多次头破血流,双方在边境地带动辄伤亡数万的战役打了不少,但是谁都没能奈何谁。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再度南下,最终双方以签订《澶渊之盟》来结束长时间的作战。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平息了正北方向的压力,西北方向却突然崛起了一支新兴的力量。

西北方向的巨大漏洞

从宋太宗统治末期开始,西北方向定难五州的党项人开始有了动作。趁着宋廷应对辽国战事无法抽身,西夏用几十年时间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如此一来,西夏完全截断了宋朝通往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各国的路上交通,更为重要的是,西夏的割据让西北良马无法再为中原所用,宋军丧失了西北的天然马场。

靠着三代人的持续努力,西夏打下了巨大的地盘,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但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相对脆弱,经不起战争的巨大消耗。庆历四年,宋夏最终还是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称夏国主;宋朝则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西套平原+河西走廊

组成了西夏的核心地带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虽然得到西夏让步称臣,但其实现在的宋王室并不能指挥西夏人做什么,西夏事实上独立了。

这下宋朝还是要面对辽国和西夏两大北方敌手,形势岌岌可危。即使在这一时期辽国向宋朝表示了友好,但宋朝依然需要在以白沟河国界上保持驻军,修守战之具,两家世仇的战争随时都会打响。而李元昊死后,历代西夏国主和宋朝的关系始终不稳定,更是让朝廷忧心忡忡。

一种相当棘手的状况

(在辽的五京制度下,今天的北京是辽的南京)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两线备战之下,宋王朝也受不了了,进入中期的弊端丛生阶段。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国防压力,宋朝不得不始终保持数量庞大的禁军人数来防备边患;另一方面,日渐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以及文官集团,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阶层,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强调文治,使得朝廷消耗大量财富来养活这些人。

这便是北宋王朝的噩梦,冗员,冗兵,冗费,很快掏空了宋王朝的家底。

这也是神宗朝王安石变法的深层原因。宋王朝面临的事实难题就是赚钱,和用赚来的钱一次性解决两大边患,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战争危险。因此他变法的核心要义可以用“富国强兵”四个字来概括。

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

的变法还是基本失败

(这小儿书可以买一套看看)

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吞并、消化西夏继续富国,然后再去解决北方。这是一个看似美好的链条。宋史载:“神宗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解决西北问题,运气好的话,解决北方的累卵之危,是宋神宗支持变法的重要原因。

宋帝梦魇之处

变法初期是相当见效的,宋神宗得以收集民间财富为军队所用,向西夏进击。“熙河开边”使汉人自唐中期后,再度深入青藏草原,动用人力百万规模的五路伐夏,攻克了大片西夏领土。从此之后,宋朝确立了以堡垒推进为策略的边境政策,步步为营地与西夏争夺领土控制权。

正如西夏民谣所唱:唱歌作乐地,却被汉家占却。

到宋哲宗宋徽宗年间,宋朝在对西夏的战争上已经取得主动权。平夏城大战、天都山奇袭之后,西线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宋徽宗年间,宋军更是席卷河湟地区,拓地到高昌回鹘地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连西夏灵州外围,都修上了宋军的堡垒。这个雄踞河西走廊的军事政权,已经被大宋打得奄奄一息。

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黑云压阵的大宋铁军,竟陆陆续续撤退到中原地区去了。

原来是另一个战略方向出了大问题。

当宋人与西夏人激战正酣之时,在辽国的北方崛起了一个战力更加强大的政权,女真金国。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宋徽宗主动结盟,一切只为一点,想要幽云十六州。但是,谁都不曾想到辽国那么不经打,女真人一路奔着幽州方向席卷而来。

结果是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仍然落在了金的手里

宋既没有改变自己的地缘劣势

还必须单独直面一个比辽更野蛮的对手

宋朝比谁都着急。但是偏偏南方爆发方腊之乱,整个宋朝的可战之兵只有西北前线调回来的西军。于是,西军长途跋涉,奔向幽云地区。但在辽国人的哀兵之下,西军两次大败,宋朝仰仗女真人的力量才收回燕云十六州。

讨伐方腊雇佣军?

宋朝终于实现了历代宋皇梦寐以求的目标,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但是这招驱虎吞狼之计最终葬送了自己。直到靖康年间,金军两度南下,灭亡北宋,二帝被掳,何其悲惨。

宋朝的先天不足,让燕云这块土地成为历代宋皇的梦魇,无时无刻不想收复故土,让自己过得更安心。在创造性地用战刀加金钱的形式巩固和平之后,其实燕云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却引出了西夏这个负累。

辽国利用西夏牵制宋朝,让对西夏经年累月的用兵成为了宋朝的大坑。宋人在西线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在战略重点需要转移时,宋朝完全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甚至直到宋朝灭亡前夕,宋朝还在继续扩大对西夏的胜利。

而当北方重压到来时,宋朝又只能用孱弱的外交和疲敝的军队抗争,最终惨败。恶劣的地缘形势,让宋人确实很难找到防卫的重点,最终灭亡,可惜,可叹。

END

作者:书剑为酒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