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最新发现:病态特质具有同一黑暗核心!

你在生活中是否或多或少接触过以下这些词汇?利己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权术主义)、自恋、精神变态、施虐、恶意人格。这些词汇都用于描述人类性格中不同的“黑暗特质”。

而最近公布的一项德国丹麦联合研究项目的结果表明,这些特质具有共同的“黑暗核心”。即具有这些倾向之一的人也可能有其中另一个或另外多个其他特质的倾向。

该研究的领导者为哥本哈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Ingo Zettler、德国乌尔姆大学的 Morten Moshagen 和科布伦茨-兰道大学的 Benjamin E.Hilbig。

图 | 人格“黑暗核心”研究(来源:Psychological Review)

在对超过 2500 人的一系列研究中,研究人员询问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诸如“不走捷径很难超越别人”、“有时为了使别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我受一点小损失也是值得的”、“我知道我很特别,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告诉我”之类的观点。此外,他们研究了受试者自我报告中存在的行为及倾向,如攻击或冲动,并客观衡量了自私和不道德的行为标准。

人们的无情、恶意、自私充斥着历史及日常生活的舞台。在心理学和日常语言中,人类的这些黑暗特质被分别用各种术语概括:精神变态(缺乏同情心)、自恋主义(极端自我吸引)、马基雅维利主义(相信目的能使手段正当化)、利己主义、施虐主义、恶意人格。其中前三种又被称作“黑暗人格三重奏”。

(来源:Pixabay)

乍一看,这些特征之间似乎存在显著差异,与精神变态者相比,利己主义者似乎更“可接受”。然而新的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的所有黑暗面都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大多数黑暗特征可以理解成同一潜在特质的不同表现,而这个潜在的特质就是人格的黑暗核心。

研究者将黑暗特质的这种共同特征称作 D 因子,定义为一种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般行事趋势,同时恶意损害他人的利益或对他人利益无动于衷,并且将自己的这种信念正当化。

换言之,所有的黑暗特质都可追溯为: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置于他人的目标和利益之上,甚至达到以伤害他人为乐的程度,并同时拥有一系列将自己正当化的信念,这些信念使其免于内疚、羞愧或负罪感。

图 | D 因子可表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般行事趋势(来源:哥本哈根大学)

一般来说,黑暗特质可被理解为黑暗核心的外在表现,虽然不同特质可能主要表现出不同方面(例如,自恋主义中“正当化”成分很强,而虐待主义者以恶意损害他人利益为乐)。

研究人员对 D 因子的定义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Psychological Review上,该研究可以与 100 年前 Charles Sperman 的研究相比较。Charles 的研究显示,在一类智力测试中得高分的人通常也会在其他类型的智力测试中获得高分,因为存在某种智力相关的一般因素。

Ingo Zettler 解释道:“与智力类似,人类的黑暗特质也有一个共同核心,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性格都是同一种倾向的表现。”

例如,对于一个特定的人,D 因子主要表现为自恋主义、精神变态、其他特定黑暗特质之一或其组合。但是,我们通过对具有黑暗特质的人进行侧写,可以简单确定这个人具有高 D 因子。D 因子能够表明一个人有多大可能实施一个或多个与这些黑暗特质相关的行为。这意味着,表现出特定恶意行为的个人(如以羞辱他人为乐)实施其他恶意行为(如作弊、撒谎或偷窃)的可能性更高。

(来源:Pixabay)

黑暗核心的九种不同表现

研究者阐述了黑暗核心在九种我们熟知的黑暗特质中的表现:

  • 利己主义:以牺牲他人和社会为代价,过度关注自己的利益。

  • 马基雅维利主义:一种操纵性的、冷酷的态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认为目的使手段正当化。

  •  道德脱离:做不道德行为而不受良心谴责的认知处理方式。

  • 自恋:过度的自我沉迷、拥有自我优越感、极度需要被他人关注。

  • 心理权利:反复出现的认为自己比他人优秀理应受到优待的信念。

  • 精神变态:缺乏同情心和自控力,伴有冲动行为。

  • 施虐主义:一种对他人进行身体或精神伤害从而获得自身利益或精神愉悦的欲望。

  • 自利:一种强调和突出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欲望。

  • 恶意人格:具有伤害他人的破坏性意愿,即使在过程中伤害自身也如此。

这九个黑暗特质并不是相同的,每一个都可以导致特定的行为。然而,他们的核心特征通常有更多共同点。D 因子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恶意行为息息相关,例如公共场合或公司内发生的极端暴力、违反规则、撒谎、欺诈等事件,对犯案者的 D 因子的评估能够预测这个人重新犯罪或从事更有害行为的可能性。因此,了解“黑暗核心”对于人格障碍研究人员或治疗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