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对势力攫取中国大片领土,李鸿章提出五个建议,幸好未被采纳

十九世纪中期,大清王朝被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搞得焦头烂额,清朝统治者把防范重点都集中在了江南和华北平原一带。因此,清朝对西部的控制力就变得越来越薄弱,不少敌对势力开始抬头。


1862年,西北地区发生民变,清廷虽然派出了军队进行前去平定叛乱,但却未能将其成功镇压下去。

1865年,与新疆接壤的浩罕汗国乘着清朝内部混乱,派出被称为“中亚屠夫”的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由于清朝在西北地区的兵力投入严重不足,所以阿古柏的军队在新疆大肆攻城掠地,扩充势力。到了1870年,阿古柏已控制了整个南疆以及北疆的部分地区。在接连不断胜利的鼓舞下,阿古柏决定自立为王,建立“洪福汗国”。

与此同时,北方的沙俄(沙皇俄国)也趁机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并假惺惺地的声明一旦清朝重新控制新疆,就将伊犁交还给清朝。事实上,沙俄显然认为软弱无力的清朝再也不可能恢复它在新疆的统治了。


直到1873年,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残余势力才基本被剿灭,清朝终于准备腾出手来向新疆进军。可此时却又发生了一件意外:日本入侵台湾。日本出动的兵力只有3000余人,可是驻守台湾的清军却完全抵达不住日本人的进攻。此事后来在英国公使的调节下得到解决,没有演变成更大的事件,但清朝海防力量的薄弱却完全暴露出来。因此,清朝政府就面临着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到底是先建设海防,还是先侧重边防?

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分成了“海防派”和“边防派”。海防派的领袖人物李鸿章向朝廷建议放弃向新疆出兵,他提出了五个建议:1、边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紧迫,因为北京距离海岸近,而距离新疆遥远;2、由于沙俄在新疆也建立了势力,所以向新疆出兵没有必胜把握;3、新疆土地贫瘠(当时清朝人还不知道新疆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值得花那么高的代价急于收复;4、新疆离帝国中心太遥远,兵力薄弱,很难长期固守;5、延缓收复新疆的时间,并不是要放弃新疆,待到日后实力充足时,再大举出兵。

边防派领袖人物左宗棠也不甘示弱,同样向朝廷提出了五个建议:1、新疆是西北防务第一线,一旦失去新疆,蒙古就岌岌可危;2、海防虽重要,但西方列强目前并无意入侵,而沙俄在新疆的推进已成为主要威胁;3、沿海防务已有固定军费,不宜再将边防军费转用于海防;4、新疆是列祖列宗百战经营下来的土地,万万不可放弃;5、新疆的一些战略要地尤其应当率先收复。最后,左宗棠还警告说现在一旦放弃出兵新疆,将来再想收复恐怕就是难上加难。


海防派和边防派的建议各有各的道理,不过沿海暂时没有直接纠纷,新疆的地位却岌岌可危。于是,清廷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领清军收复新疆。最终,左宗棠不负众望,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指挥清军消灭了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左宗棠也因此名垂青史。

假如当初清廷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以晚清的实力,恐怕真的再也无力收复新疆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幸好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从那时候起就注重海防建设,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朝也许未必会一败涂地。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不曾发生过的事情,谁又能预料的到结果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