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在云南居然留下了这些,谁也想不到

中国东南沿海在近代化之后,接受了来自海上的发达文化,领全国开风气之先,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地区。而内陆地区,则因为交通不便、邻国欠发达等因素,相对落后,在文化上也偏传统保守。

但百年前的中国西南,云南作为与英法殖民地接壤的地区,却也率先接触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为了一个颇为开放而多彩的省份。对于群山之中封闭的大西南来说,那时候的云南是近代化之先锋。

这是怎么回事呢?

西南一隅的开化之路

打开中国地图会发现,如果仅考虑国内政区,与中东部省份相比,云南的地理位置相当不理想——不仅远离国内主要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重峦叠嶂。古代交通线难以行走不说,沿途还盗匪横行。被派往云南就任的官员,往往心怀抗拒,默认自己是被流放了。

如果不能沿海,沿江也是不错的

云南则实在太偏了

即使本省辖区内的各地,也因大山阻挡而交通不便——大理往西,玉溪往西南到现在也尚未修通铁路。这种形势下云南长期经济落后,土司当权也就不难理解了。

云南内部的早期交通

在于连接一系列山间盆地和人口中心

而向西向南则峡谷纵横少有盆地

但回溯百年之前,云南的邻居竟然是两大强国——英吉利和法兰西。云南西边是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英属印度(1937年后为英属缅甸),东南是法属印度支那。因此云南“对外开放”的历史并不太晚于沿海,比闭塞的中国内地更是要领先一个身位。

如果这样看的话

云南就直接与英法两大帝国接壤

和沿海省份相比

能接触的洋人可是一点都不少

但是与沿海先见识了西洋坚船利炮不同,最早打入云南并成功定居的西方人多是一些传教士。滇省浸淫儒家文化时间不长,且有很多文化尚未定型的山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学等的依赖程度不高,而且地理环境上中央政府“鞭长莫及”,不易触发云南人民的排外情绪,外国人传教比较容易。这让云南的对外开放相当顺理成章。

法国人的执念

传教士带来了西洋的文化理念、文字和生活方式(如小粒咖啡),使滇省民众首先接触到了全新的观念和科技。继传教士和少量探险家来到云南后,西洋的商人和普通民众也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当然,大家是带着发财的目的来的,而云南正好为他们实现目的提供了可能。

云南小粒咖啡

该省既是大的消费市场(如鸦片、洋布),又是重要的原料产地(云南矿产丰富,尤其盛产各种有色金属原料矿和宝石)。英法商民纷至沓来,云南摆脱了闭塞一隅,千年农耕的命运,工商业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没有稳定便捷的交通线,本地难以与其他地区互通有无和产生文化交流,难免陷于封闭落后的泥沼。云南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两条交通线的贡献——只是这两条线不是通向国内而是通向境外: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

云南省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崇山峻岭,地质条件复杂,从“三江并流”的地理奇观可见一斑,因此修建这两条交通线的难度可想而知。

滇越铁路“人字桥”

1898年,法国取得了滇越铁路修筑权,1901年正式动工,其中越南段自海防至老街因路途平坦,1903年即告完成,但云南段自河口至昆明1910年才全线贯通。虽然仅仅是一条窄轨铁路(轨距1米),但比中国其他标准轨距铁路(轨距1.435米)的平均建筑费用高出近1倍,可见工程浩大,建设艰难。

云南山间轨距一米的铁路

滇越铁路建成之前,云南与越南之间货物运输均需借助红河水道,花费时间通常在两个月以上。滇越铁路大大节省了运输时间,而且不受枯水季节影响,显然是客货运输的不二之选。

红河水道越向上游越不利于交通

转运至昆明的一段已经颇为崎岖

滇越铁路建成通车后数年内,这条交通动脉就承担了云南省85%以上出入货物运输的任务。马帮、木船等落后的运输方式渐渐被淘汰,而沿线城市也随着铁路运行而日渐繁荣。

比如中越边界的河口与老街

临近的朋友估计能经常来回玩耍

与滇越铁路相比,修筑于抗战之时的滇缅公路的军事色彩更浓厚——主要是为了日军封锁东南海岸线时仍然保持外援物资能畅通运输。但这条路同样也可以用于商业交通,通过这条生命线,大量物资源源运到大后方,承运公司业务也日渐火爆。公路的终点——昆明则迅速发展成为了繁忙的国际化城市。

通过滇缅公路接入缅甸的铁路系统

是至关重要的西南通道

而这条通道被日本占领后

西南大后方的外部战略物资

长期颇为依赖英属印度至云南的驼峰航线


居功至伟的边疆

民国时期相对独立的滇省,因为地处边陲,反而享有“山高皇帝远”的便利条件,有利于风气开放和文化交融。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滇省风气大开,一跃而成为全国之先进省份。

在英法商人的操作下,各种有色金属资源和特产源源输出境外,美女富商,咖啡洋酒,西洋化的生活方式也从法属和英属殖民地传入云南。种种当时的稀罕物如火柴、水泥、电灯等也藉由两大交通线输入云南,进而输送西南各地。

云南省金顶镇的亚洲最大铅锌矿

例如曾经的滇越铁路第一要站碧色寨,由于物流中心的原因,南来北往,华洋杂辏,被称为“小香港”;抗战时期修筑的祥云机场则是英美援华官兵的集中地和物资集散地,因此商旅兴旺,医院、餐厅、旅馆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中国人、英美人、印度人四方杂处,使得机场周边繁荣一时。

通往越南的枢纽碧色寨

《芳华》也在此取景

在国家如此积弱,边疆不靖的时期,云南省的相对开放和发达其实有非常重要的“堤坝”意义:由于强邻环峙,云南人的民族危机意识较早觉醒;由于商品经济发达,云南又有应付列强的较为充裕的财力和物力;且中央政府因滇省日趋重要,在发生边界争端时也会予以一定支持。

以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都决定了云南在维系国运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薛福成援引国际公约,刚柔并用,最终使英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云南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有力响应了辛亥革命;袁世凯意欲称帝的危急关头,又是蔡锷领导护国军讨袁,迫使袁世凯最终宣布取消帝制。

重九起义第一夜:炮轰总督府

而到了1937年8月抗战甫一爆发,国民政府省主席龙云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期间,慷慨陈词: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表示“滇省军队已经整理就绪,随时皆可为国家而效命也”。

之后滇军东征西讨,为挽救民族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结束之时,中央政府又派滇军到河内接受日军投降,如此境外受降之殊荣,可谓对云南护国安邦之功的莫大肯定。

滇军60军接受日本第38军越北区投降签字

可以说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塑造上,一直默默无闻的云南居功甚伟。


邻居不行 自己遭殃

除了保卫边疆和维护国体,云南的地方政府也能够维持保境安民和改进武装的既定政策。如“云南王”龙云设立殖边督办署及设治局,另在边疆地区以“殖边督办公署”、“对汛督办区”等多样形式展开基层建政,是西南地区最早完善基层行政架设的省份。云南省府还先后拨专款达5000万元,购买了足够装备40个团的法式军火武器,随时为边境冲突最好准备。

蒋介石与龙云

由于较为先进的地方建设,云南文化事业也大有发展,涌现出了国歌作曲者聂耳、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数学家熊庆来、将《古兰经》译成中文的马坚等许多名人。所有这些“上层建筑”无不是建立在本地良好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虽然曾经有过辉煌,但“从前曾经阔过”的梦呓毕竟当不得饭吃,现实中冷冰冰的经济数据已经说明云南相对落后了——2016年,云南的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收入仅分别为31358元和16720元,和伊拉克和纳米比亚相近,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高于甘肃省,还不如曾经“人无三两银”的贵州。

其实从云南曾经的辉煌,我们也可以大概推测出云南现在落后的原因:虽然云南省地理位置没有变动,但周边环境的变化对云南产生的影响已从有利转为不利。战后独立潮中,英法势力退出东南亚,取而代之成为云南邻居的,是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

这些国家或者内战惨烈,或者闭关自守,导致云南对外的经济交往被打乱。

至今仍内部不安定的缅甸

例如曾经的经济大动脉滇越铁路因70年代后期中越铁路大桥被炸毁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原因,成了一条“断头路”,直到1996年才又恢复通车。泛亚铁路规划半个世纪,迄今也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道路不通则带来了商品和人口流通受阻、风气闭塞、文化保守等问题,云南的发展前景因此更加暗淡。一个发达开放的云南,不仅需要中国内部的输血和带动,更需要盘活整个东南亚经济。这一点,无论是云南地方还是中央政府,都任重而道远。

在邻国经济环境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颠覆性巨变的当下,大力发展云南到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交通线,建设更加外向的经济结构,是破解云南当前困境的不二良策。美丽的彩云之南,也期待着更多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御风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