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为什么这么红?因为她寻觅自己的天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深得鲁迅“点赞”与提携的女作家少之又少,萧红就是其中一个。这位来自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又在中国最南方城市一角逝去的女作家,享年才三十一岁。在今天,三十一岁正是青春美丽的年华,但是对于萧红来说,却是她追求、奋斗、挣扎而又命运却异常坎坷,最终含恨死去的短暂而痛苦的一生。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是她的笔名,始用于《生死场》此后一直使用。

“商市街”里的萧红

萧红与萧军曾在哈尔滨的一条名叫“商市街”的街道一起生活了近两年。关于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萧红将它化作了四十一篇散文,合成系列散文集《商市街》,真实地纪录了两个不甘沉沦的东北沦陷区进步青年挣扎奋斗进取的生活经历。1936年8月初版,引起了轰动。

实际上,两人的认识有点“离奇”。

萧红曾因某种原因逃离家庭,无处可去时找到了汪恩甲。之后两人在东兴顺旅馆开始同居,却遭到汪家坚决反对,汪原本想说服家人,但没想到却被家里直接断绝了经济来源。1932年6月,此时二十一岁的萧红已经怀有六个月的身孕,但两人欠下旅馆六百多块大洋。于是,汪恩甲留下萧红,自己回家取钱,谁知回旅馆的路上被坏人杀害了。当然这一切萧红都不知道,她很久都不见汪恩甲回来,旅店老板声称要将她卖到妓院,萧红只好写信求救于哈尔滨的《国际协报》。《国际协报》派人去东兴顺旅馆看望萧红,萧军感觉到“我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这是我的义务!”并对萧红说:“和我在一起,你所得苦难都将成为过去。”

自此,萧红逃离了那个旅馆,逃脱了那笔债务,与萧军开始了一段新的同居生活,并在萧军的指导下,走向了文学生涯,两人合为二萧。

由于萧红的这段经历,让她与同时代的女作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没有冰心的对爱与美的讴歌,也没有石评梅、庐隐的多愁善感。

她以忧愤不平的“情绪”描绘着窘迫的生活,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优虑。如散文《中秋节》,描写了一个断了炊的节日,饥寒交迫的萧红孤寂地呆在四面清冷的房间里,迷糊中做了一场白日梦,梦到的是“哭泣的落叶”、“森森的天气”、“结了冰般”的床和衣服, 一个三年前的中秋节;在《破落之街》里,一根鞋带却要两个人共用,奔走一天才借来的钱还不够填饱肚子;在《饿》里,“饿的时候,道德感和羞耻心也难抵挡“偷”的欲望;在《飞雪》里,“冷的时候,则成天披着破棉被御寒。”……

萧红就是这样反复地、细致地从各个角度描述她和郎华(萧军)当时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是她为自己的青春被贫困折磨而伤感,以及无所作为而苦闷。

对于在“商市街”的这段生活,萧红曾说那是一段“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和萧军在一起后不久,萧军就失去了工作,两人连个住处都找不到,经常是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甚至萧红去医院分娩时,都没有交住院的钱,好在萧军拿着刀子逼着医生帮她生下孩子。但是,极度贫乏的物质生活,挡不住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一时期,萧军和萧红分别都诞出了各自的作品:《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寂寞”的萧红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对萧红的身世和心境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种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实际上,萧红的作品里处处都能找到这种“寂寞”的痛楚,那么,这种寂寞到底从何而来呢?

萧红作品的基本主体表现在生和死的问题上。从她走上文学道路时,已经经历了母亲的死,祖父的死,失去亲子之痛,饥饿……向她袭来。她很渴望一个安宁的居所,但是其宿命注定漂泊不定。为了逃避封建婚姻,萧红离开家乡呼兰河,为了逃避日军的铁蹄,她不得已离开东北;为了缓解失败的婚姻,她离在异乡病逝。

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面对苦难,萧红从不逃避。

1934年底,萧红和萧军辗转到上海,投奔鲁迅。在鲁迅的帮助下,二萧出版了他们的两部作品,经济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在鲁迅等人的建议下,1936年7月,萧红和萧军商定先分开一段时间,约好一年后再在上海聚集。在赴日本的船上,萧红就已抑制不住思念的心绪提笔写信给萧军:“海上的颜色已经变成黑蓝了,我站在船尾,我望着海,我想:这若是我一个人,我怎敢渡过这样的大海!”

谁知,在这分开的半年,萧军却和朋友的妻子谈起了恋爱,萧红回国极力挽回,但得不到萧军的承诺。1937 年夏,萧军萧红等一批上海的文艺作家转赴内地山西,随行的端木蕻良与二萧成了好朋友。端木蕻良十分敬仰萧红,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次年,一心向往延安的萧军要投笔从戎,而受够了颠沛流离和战乱频繁日子萧红,则希望和萧军过着稳定的生活,然后自由地写作。

最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萧红曾写下:“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旗杆牺牲的惰性。”同年六月,萧红在武汉,第一次穿上了婚纱,男方是端木蕻良。

可惜的是,两人还是没能走到最后。

文学里的萧红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短命的天才女作家。她以31岁的生命,写下了数量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短短九年的时间中,共出版过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火车上》《狂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未完),创作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激情。在20世纪30年代,萧红就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唱。

《小城三月》最初发表在1941年7月1日香港《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是萧红在病中完成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发表后仅仅半年的1942年1月22日,这位年纪轻轻的女作家就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翠姨一样,离开了繁杂的红尘。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显示出了萧红以前作品中少有的明亮色彩,而且萧红一反常态地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了美化:有进行了“维新革命”的父亲,和蔼、通情达理的母亲,有晚饭后喜欢玩乐器的伯父,有漂亮潇洒的堂哥哥……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和谐”之家里,发生了平淡至极的一曲悲剧:翠姨和堂哥哥的恋爱没有成功,而翠姨为了爱情甚至拿死亡来解决。前面那幅祥和的画面只不过是翠姨短暂生命里的“春天”。

小说由五部分加一个结尾构成,第一部分前五自然段、结尾部分写的是东北平原早春萌动的自然风光和春的背影图,中间部分长短不一,内容分别为:(1)翠姨买绒绳鞋;(2)翠姨与堂哥相遇;(3)翠姨订婚;(4)翠姨与堂哥的第一次约会;(5)翠姨“拒”婚成疾至死,在病中与堂哥最后一次约会。这五个片断是思想内容集中的五个点,可以串连起整个故事。这篇故事,从翠姨青春萌动的表现———重打扮赶时代潮流写起,很快进入翠姨青春少女的萌动———关注并渴望接触异性,接下来是翠姨的青春被缚上了传统订婚的藩篱;高潮是翠姨订婚后与堂哥的第一次约会;结局是翠姨与堂哥最后一次约会,并“拒”婚成疾至死。

这位在封建传统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少女在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后,想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小说多次提到翠姨希望能够读书,非常羡慕能念书的女孩。与其说她对知识的渴求,不如说是对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求,她爱上“我”的堂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人,懂得尊重女性。翠姨在爱情上作出的选择表明她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这一身份使她自卑,加上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使爱情变得模糊。当还不知情的母亲为她订婚、直至出嫁,她的不愿、恐怖、痛苦无处诉说,只能默默地在心里流血。随着婚期的临近,她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最后在出嫁前死去。这其实是一个很勇敢的女子,她不愿屈就,不愿违心地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她说“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当现实中的理想爱情变得不可得到时,宁可自己毁灭。

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是一个关于女性觉醒的启蒙,一个关于启蒙失败的寓言,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思索。

1942年1月,萧红在香港病逝,年仅三十一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她悲情地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