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撰文/DYR

嗨!各位小伙伴国庆节快乐

7天小长假,你都打算干什么呢?

知力君有个小建议

你可以抽出一天时间去逛逛博物馆,

感受先人的智慧,领略艺术的奇妙!

还记得年初火爆网络的综艺《国家宝藏》

就为我们展示了众多国宝

有历经千年依然明艳如初的《千里江山图》、

享有“中华瓷王”美誉的各种釉彩大瓶、

代表华夏第一女战神的妇好鴞尊、

展现盛唐气象的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

堪称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

这些让我们震撼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虽然得到精心的看护和收藏,可往往还是会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使文物遭受破坏,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在遇到强震时,博物馆里的糟糕情况往往比人们预想中要复杂得多。例如,由于卡位没有阻止文物掉落的棱边,且没有防滑处理,导致文物在架子上碰撞、跌落;或因文物架未与房顶连接固定,只固定了底部,从而造成架台翻倒,使文物损坏;如果地震造成水管破裂或机械失灵,会造成展厅和库房进水;由于长时间断电,展厅、展柜及库房的温度和湿度无法调整,温度、湿度变化造成了部分贵重文物的损坏等等……

因此,博物馆内的防震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馆舍防震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的许多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把抗震考虑在内。日本的防震博物馆主要是将建筑与地面相分离,中间为设有缓冲装置的减震层,减震层在震动中产生变形,进而有效地吸收地震能,减弱地震对建筑的震动传导,减轻建筑内部的晃动幅度,使得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内部的展柜在地震中免于倾倒。采取这种抗震结构最为典型的是2005年建成的九州国立博物馆。

采用三种防震装置吸收和控制震动的九州国立博物馆

我国的防震博物馆以成都博物馆最具代表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成都博物馆曾因为防震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馆藏文物受损。后来,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就把防震作为重中之重:建筑主体采用全钢结构,抗震性能较之混凝土结构更强;经过专业测算,在整体建筑下面的300多个点位放置了“隔震橡胶支座”,使得上层建筑与基础建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隔震层;此外,该博物馆还配备了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如独立柜防震台、通柜隔震台、密集柜防震地板等,为近百件珍贵文物安装了专属防震装置。

展柜防震

免震展柜最早出现于日本,其外形与一般展示柜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其下部装有免震装置。免震装置可分为二次元免震和三次元免震。二次元免震就是让展台仅在水平方向可滑动,相当于吸收地震的横波;而三次元免震除了可使展台水平滑动外,还能吸收上下震动的纵波,进而达到吸收地震中破坏力最强的混合波的效果。

我国近年来也针对不同展柜及类型,开发多元化防震设备。下图中的防震台是由制造动车的中国中车集团打造,采用的是应用于高铁的缓冲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文物的稳固。2016年,此项防震技术获得了“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成都博物馆内的独立柜隔震装置

展具防震

根据防震加固的专业要求,通常采用捆、卡、支等方法对文物进行贴身的加固保护,尽可能使浮置文物固定于基础面上,或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不使其产生滑动、摇晃或颠覆。

线拴固定法

对于中心偏离器物或较高的文物,一般使用线拴固定法。这种做法是在陶器、瓷器等文物的颈部或腰部系上透明尼龙线,再将尼龙线拉紧用小钉固定到展台的四角。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非常讲究手法,缠线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的话,接触文物的地方有可能造成文物色彩剥落;太松的话,地震中文物依然会晃动,起不到什么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博物馆渐渐摸索出了解决办法,比如在彩绘的地方,通过加上一根细小透明有弹性的套管,就可以减少细线对文物的摩擦。

对于线的选择,许多博物馆都使用钓鱼线,这种线很细几乎不会影响观览效果,同时它又非常结实,且张力较强,足以固定类似青铜器这样较重的文物。

支架固定法

体形较大、零件较多、外形不规则的器物较难用线拴法固定,针对这种文物,博物馆通常采用“支架固定法”。

支架固定法最适用于陶制仕女俑,因为支架一般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在展台中心按俑的高度和粗细设置一根立柱,然后将陶俑插进去就行了。对于造型更加复杂的马俑或骑俑,支架固定法也很适用,比如在马肚子下前后设两个支架,支架上有半圆形托,正好托着马身,使马倒不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支架法有时也与线拴法结合使用。

卡固法

通过在台座上安装卡位来约束文物,对文物提供侧向支撑并能产生弹性减震作用,从而减小文物的滑移震害。

除了上文介绍的几种方法外,展具防震还包括降低重心法、胶粘法、磁铁法、加装防滑垫法等。

下一次当大家徜徉在展厅中观赏文物时,不妨稍微留心,就能亲眼看到防震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实际应用,用防震科技保卫“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我们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