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小公主:独立又骄傲,精致且贫穷


作为一个只喜欢买书的单身直男,我很难加入女同事们的聊天。

她们讨论哪个外国牌子的猫粮比较好,哪家法餐好吃、分享口红、护肤品。有几位小姐姐,每天都会从头到脚换一套搭配,从发饰、耳环、颈饰、裙子,到包包鞋子,极为繁琐——我作为直男感到非常神奇。

前几天开会讨论时,她们告诉了我一个她们自创的名词:贫民窟小公主——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KY词典之1」

【基本释义】

追求精致生活、但其实没有多少收入、更没有多少存款的女性。

【适用人群】

尤其适用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女性。

【词义辨析】

她们成长过程中往往接受过消费文化的熏陶。典型情况是父母收入水平不错,属于社会中上阶层。但由于初入职场、刚开始脱离父母的供养,存不了多少钱。月光,常常自觉处在贫穷边缘。如果被家人或亲戚询问“今年存了多少钱呀?”,她们通常会回答:“今天天气不错呢。”

她们追求流行的精致生活,要穿好用好,吃好喝好,喜欢精美的服装鞋包、生活用品……不熟悉的人很难将她们的生活与她们的银行卡余额联系在一起。

她们是因为追求精致生活而变穷,还是虽然“穷”,其实手边可支配的现金又刚好还够她们这样供养自己。她们时常冲动消费,但又比较负责,会在发工资之前默默忍耐,当工资发下来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使用说明】

建议用于自我说明或自嘲,不可随意形容他人,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或冲突!

【例句】

正确用法:“作为贫民窟小公主,我们不能向贫困低头,要尽己所能地追求更好的生活。”

错误用法:A:“你是一个贫民窟小公主吧” B:“你骂谁呢!”

为了研究贫民窟这个人群,我特意查阅了一些数据。

2017年,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国际,发布了《天猫国际年度消费趋势报告》。报告显示,一二线城市90后和95后女性消费者是进口消费的引领者。她们的消费有三个特征:爱尝鲜、轻奢生活、抗初老。

咨询公司贝恩也在2017年发布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研究发现,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千禧一代(20-34岁),成为奢侈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女性品类引领国内市场增长,其中化妆品、女士服装、珠宝占主要份额。

我的一些朋友就是这场消费升级大潮中的弄潮儿。而有意思的是她们又常常“哭穷”,扬言“剁手明志”,又在冲动之后吃土数日,苦苦等待下个月的工资……

从上面的两组数据来看,当下的年轻女性似乎比过去的人更喜欢花钱,储蓄意识更淡薄,是这样吗?小公主们的钱又都花在哪里了?

我们在KY粉丝群中做了一个关于女性消费情况的小调查,共收到500份反馈,得出一些结论,此处仅供参考。

Q1.年轻女性越来越爱花钱?

我们按照出生年份锁定了4个年龄段的女性群体,分别为:

85年以前出生,

85-89年出生,

90-94年出生,

95-99年出生。

从数据来看,收支基本平衡的女性人群占比在30%上下浮动,最低为26%,最高为38%,没有明显的升降走势。而收入大于支出的人群占比从59%一路降到18%,支出大于收入的人群占比从8%一路升至44%。

年轻的女孩子越来越敢消费了,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存钱的习惯上也能看到类似的变化。

80后女生有存钱习惯的人占比73%,而90后女生有存钱习惯的人只有54%。或许你说,可能是很多95后还没有工作,拉低了数据,但在我们将90后女生群体细分为“90-94年出生”“95-99年出生”之后,两者的占比数据几乎没有变化。

Q2.钱都花在哪里了?

90-94年出生的女性群体中,前三位分别是“房租/房贷”、“颜值” (衣服鞋包、美妆护肤、整形等)和“日常吃饭、通勤及生活必需品”。“颜值”在排序中的变化很可能与年龄、婚恋情况有关,有些女性表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再像之前那么关注服装和化妆。

而在95-99年出生的女性群体中,“日常吃饭、通勤及生活必需品”成为开销占比最多的部分,紧随其后的是“颜值”,而“房租/房贷”的开销并不突出。因为这一群体的年龄约为18到23岁,多为在校学生,暂时无需为房租担忧,更愿意将生活费或兼职所得的收入花在日常开销和对自身形象的维持上。

在我研究贫民窟小公主们的过程中,我访谈了一些小公主。她们有一个普遍持有的观点:

管它有没有人疼,我疼自己总是好的吧

她们这样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支持:

1.我都不确定结不结婚,存那么多钱做什么

如果现在问你三年后在哪里生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很可能一脸茫然。在过去,虽然生活也会有所变动,但人们容易预测之后的人生走向。

而如今,我们不确定自己会在哪一个城市定居,可能现在还在北京工作,三个月后就要去上海;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结束单身,也可能犹豫自己将来是否结婚生子。

在调查中,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不存钱”,有不少人这么说:

“感觉会存钱的人很会规划人生吧,而我看不了那么远”、

“活着开心最重要,以后什么样谁知道。”

我们身处在流动性更大的社会中,面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与其为难以捉摸的未来做精细打算,不少年轻人更愿意抓住尚可掌控的现在,及时行乐。

2.怎么花钱,逐渐成为个人身份的重要体现

我们是谁?这个抽象的问题越来越难回答。

在传统社会,绝大部分人处在坚实的社会关系里,容易获得身份认同;随着现代化,社会关系日益薄弱,人的身份意识还能勉强通过职业来满足,比如二三十年前,说起某人是医生或老师,我们就能对他过着什么生活、有什么社会地位有个大致了解。

而现在,工作更像一种谋生手段,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弱,消费正在成为个人身份的坐标,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所谓“你就是你所消费的”。

现在,我们买东西在乎的不止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比如我们买一辆车,更主要考虑的是车漂不漂亮,哪一类人会买,别人对这档车的主人会有什么看法等等。

无比丰富的商品已经构成了一套与社会身份相关的符号体系。

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真正了解一个人,所以我们会借助对方的消费行为判断其社会身份,比如ta穿着什么牌的衣服,喜欢什么样的休闲活动,常常去哪些地方吃饭。

所以,通过消费来界定自我、塑造身份日渐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她们告诉我,喜欢miumiu的女生,和喜欢celine的女生就是很不一样的性格,也代表她们愿意给自己贴上不同的标签,也会显然给外界留下很不一样的第一印象(直男表示一脸茫然)

小公主们说,我们在选择生活方方面面的符号,也是我在向这个世界表达我是谁。虽然知道这是消费世界的大陷阱,但身在其中很难跳脱。

3.我想靠自己对自己好,虽然我对自己的好的方式首先是买东西

“花钱对自己好,总是没错的。”这是时下相当流行的消费观。

细细想来,这种消费观隐含着对人际关系的态度:人际关系不稳定,充满不确定性,比如你对一个人死心塌地地好,最后还是可能分手,过去的情感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投入都会沦为一场空,不如对自己好来得实在。所以,这种消费观念实际上是在利用人们当下脆弱的安全感。

消费和生活方式看似比人际关系可期得多:我们穿的衣服会跟随我们,我们买的东西任由自己处置,我们吃的美食、喝的酒水都被自己享受了,所以我们不会轻易失去。

贫民窟小公主,其实有着她们非常独立的一面。她们努力工作,然后用自己赚的钱消费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们自嘲的背后,是她们不愿意依赖父母和伴侣,还在努力支撑自己想要的一切。

只是,因为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能看到的对自己好的方式,最容易想到的还是消费。这也是对自己好最容易的方式——一个好的爱人不能说找就找,一条喜欢的裙子还是有可能说买就买的。

小公主们之所以会感到如此窘迫,是因为社会发明了太多“你应该为自己买的”东西。只要你想要“对自己好”,想要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你就会发现总有某些方面你还没有去探索和尝试。一丛又一丛的“草”已被种下,等待你去拔;当你还没有拔完,又长出新的一丛。所以小公主们才会陷入因为消费而觉得“深陷贫民窟”。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一书中如此说道:消费社会不会轻易接受延迟满足的呼吁。消费社会是一个信用卡社会;而不是存折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现世”社会;是一个欲求社会,而不是一个等待的社会。

贫民窟小公主,说到底是消费大时代的符号之一。

一开始我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是更负面的。但在这次访谈的过程中,我问她们,你们真的开心吗?她们说,当然很开心啊。枯燥的生活,因为追求这些东西有了乐趣,和朋友之间有很多话题,还能因为某个领域的细分品味结交新朋友呢。

还有人说,我只是希望不要先埋头工作,总是后置生活本身。我用的东西,我的搭配,都是我的一种自我表达。是我想要的“体面”,这种体面也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能让我觉得自己在用积极、认真的态度面对生活。

我才发现,贫民窟小公主们要的其实并不全是物质本身,更不是不知道这里面有消费主义的影响。她们要的是自我表达、是生活态度;是社交、是关系,是彼此的欣赏,是相互认同的人。

不同时代的人,也许归根结底追求的还是这些同样的东西,只不过也许过去的社会更鼓励大家用自己的生产能力去彰显自我,如今的社会更加鼓励起了用物质符号而已。

当然,也有一些人同时表达了一种迷茫。比如说,“有时也会觉得很累。不管你们直男懂不懂,在方方面面维持生活的有序已经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了,要精致更加是需要自我要求的。有时候真的挺累的。也会很焦虑,担心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长期负担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想,贫民窟小公主们只是需要保持警惕:你是驾驭物质的小公主,不能反过来被物质绑架。如果“每个方面都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给你造成了压力和负担,也许是需要想一想需求的优先级排序的——在哪些方面做小公主对你来说是更重要的?小公主的核心,还是轻松、自信和快乐,永远都不会是贫民窟。

傻瓜,你们本来就都是小公主啊。

KY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