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福州三大才女”之一,一生却充满悲情色彩

中国五四时期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中就有与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提到新文坛的女作家,资格最老的,谁也承认是冰心和庐隐。冰心为人为文,是沮雅细致,庐隐则是康爽痛快。(刘大杰《悼庐隐祭文》)”。在历经一个世纪风云后,冰心已是闽人的“祖母”级作家,而林徽因也因徐志摩而“留名”。相比之下,英年早逝的庐隐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其成就已鲜为人知。

生活历经坎坷

庐隐,原名黃淑仪,福建闽侯县人,父亲为清朝举人。1898年5月4日这天庐隐出生,却注定充满悲情色彩,原来其祖母也在这天去世,被十分传统的母亲认定是灾星,就把她交给一个乡下奶妈抚养。奶妈将她带回家,让她在缺失亲情的村野里长大。两岁时生一身疥疮,三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却爱哭闹,养成一副倔强的脾气。其父赴长沙任知县时,带上她前往。不料途中的庐隐因想念奶妈而不停地哭闹,发怒的父亲竟将她抛入江中,还好被身边的一个差人救起。六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只剩下庐隐、哥哥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幸好舅父将他们接到北京,和外祖父一家生活。

舅父是清朝农工商部员外郎,兼太医院御医,家里房子多,还有大花园,庐隐的表姊妹就有二十来个。不过,她还是感觉自己被亲戚遗弃,“下流、愚笨”便成了她“人格整个的象征了”(《庐隐自传》)。九岁时,她被送进了几乎不交学费的条件极差的寄宿学校,困苦的生活真的难以名状。

在父亲的强权、霸道,母亲的严威、呵责,亲戚的冷眼、歧视下,庐隐幼小的心灵受到摧残,她说:“在我小小的心灵中,虽然没有自杀的清楚认识,不过我也模糊的觉得,假使死了,也许比这活着快乐吧。(《庐隐自传》)”童年的不幸,影响了庐隐的一生,使其形成了悲观自卑的性格,甚至其作品基调的形成都源于此。

十三岁时,庐隐考进女子师范学校。在舅父家其间,庐隐认识了表亲林鸿俊,这是一位聪明俊朗的少年。在此后的交往中,林鸿俊了解到庐隐的才华和多愁善感的个性,开始主动给她写信,两人逐渐亲密起来。最后林鸿俊向她求婚,却遭到庐隐母亲和哥哥的反对,他们认为林鸿俊读书少,家里又穷。

这下彻底激怒了庐隐,她写信对母亲说:“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知女莫如母,母亲只好提出一个条件:大学毕业后才举行婚礼。庐隐签字答应了。

不料,此段姐弟恋还是无果而终,原来在交往中,庐隐逐渐发现林鸿俊思想平庸,加上两人志趣不同,就提出解除婚约。

师范毕业后,庐隐当上了一名教师。1919年,二十二岁的庐隐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学中就有后来的著名作家苏雪林。

此时“五四”运动爆发,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庐隐也投入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并被选为女师大的学生代表。她在《庐隐自传》里回忆这段生活时说:“这个时候正是国家的多事之秋,……我整天为奔走国事忙乱着---天安门开民众大会呀,总统府请愿呀,十字路口演讲呀,这些事我头一遭经历,所以更觉得有兴趣,竟然热心到饭都不吃,觉也不睡地干着。” 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新思想、新学说的庐隐,成长为“觉醒了的一个女性”,“满身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气”,跨进“文艺的园地”期间,庐隐在《小说月报》发表了处女作《一个著作家》,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如参加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创立的文学研究会。就是在这里,她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郭梦良,但后者却是有家室的人。

毕业后,在双方亲友强烈反对下,两人在上海结婚。不幸再次降临,他们的女儿郭薇萱出生不久,郭梦良就因病去世。

情感逐渐丰富

或许是上天怜悯吧,庐隐于1928年认识了比自己小九岁的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学生、乐天派诗人李唯建。两人相识不久就不能自拔。庐隐称自己“从重浊肮脏的躯骸中逃逸出来了”。

李唯建,四川成都人,1907年生。早年与徐志摩、沈从文、邵询美等人私交较密,曾在《新月月刊》、《诗刊》、《贡献旬刊》、《人间世》等刊物发表新诗和译作。著有英文散文诗集《生命之复活》,长诗《影》、《祈祷》,小品文《唯建的漫谈》和《相思草》,以及译作《爱俪儿》、《英宫外史》、《英国近代诗歌选译》、《四川军阀》等多种。

但是,两人的相恋,社会上很多人将他们看成是怪物,“女30、男20,年龄悬殊”、“行为逾距”、 “大寡妇,小情人”之类的背后话汹涌而至。

庐隐再一次带着“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谁管得着”、“我已不固执着悲哀了,我要重新建造我的生命,我要换个方向生活,有了这种决心,所以什么礼教,什么社会的讥讽,都从我手里打得粉碎”的豪言壮语再次征服世人。1930年秋,庐隐与李唯建正式宣布结婚。对于李唯建,庐隐是这样说的:“在我的生命中,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锐利的人物。而我呢,满灵魂的阴翳,都被他的灵光,一扫而空… …”

之后两人又东渡日本。在女儿李瀛仙出生不久,他们归国住在杭州西子湖畔。在和李唯建生活的四年里,是庐隐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也是她文学创作丰盛之期。实际上,早在1925年,庐隐就出版第一本描写女大学生对爱情、婚姻思索与挣扎小说集《海滨故人》,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基础。随着前夫郭梦良和挚友石评梅的相继逝去,沉陷在悲哀中的庐隐创作了《灵海潮汐》、《曼丽》和《象牙戒指》。

读过庐隐作品的作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前路迷茫,且承受着悲凉和冷酷。但和庐隐有交往的人都说她性格豪爽慷慨。

其好友苏雪林说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但为人却“一生英风飒爽,这是她的天真可爱和过人处”。茅盾在《庐隐论》中赞赏说:“庐隐作品的风格是流利、自然。她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从不在形式上炫奇斗巧。”

她一面努力教书,一面勤奋写作。写出了《胜利以后》、《父亲》、《秦教授的失败》等短篇小说,以及《寄天涯一孤鸿》、《秋风秋雨》等泣血之作;还创作了中篇小说《地上的乐园》和《火焰》等。

艺术日益秀色

五四期间,庐隐加入“文学研究会”,茅盾在其著作《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庐隐》里曾这样评价加入文学研究会的庐隐:“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的关系”,“庐隐是五四的产儿”,“我们现在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五四时期的空气”。

由于童年的经历和性格,庐隐作品充满了主观抒情,主要表达方式为“自我告白”与“寓情于物”。

“自我告白”方面的作品,一般为日记体、书信体。如日记体长篇小说《归雁》、《丽石日记》等;书信体的则有《寄燕北故人》、《寄天涯一孤鸿》、《灵海潮夕致梅妞》;夹杂有大量书信的则有《海滨故人》等。这些作品,一般是主人公在泣诉自身的命运和“发泄”自己的苦楚,充斥着主人公起伏的情绪,注入了主人公的悲欢。

“寓情于物”方面的作品有《或人的悲哀》,主人公亚侠在弥留之际,日记里记载着:“这时窗子外面,射进一接寒光来,湖面上银花闪烁,我觉得那湖底下朱红色的珊期床,已为我准备好了!云母的枕头;碧绿青苔泥的被褥,件件都整理了!… …我回去吧!”主人公除了沉浸在看到的事物,还沉浸在幻觉中的事物中,他渴望离开这个世态炎凉的世间,饱含了他的辛酸和对人世的悲叹!

1934年5月13日,不幸再次降临庐隐,因难产手术后大出血,在上海不幸去世,才三十六岁。丈夫李唯建将她的全部作品放进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