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化学“狂热粉”的诺贝尔奖之旅


有这样一位化学家,他对化学的热衷绝对可以称得上“狂热”二字,实验中身受重伤毫不退缩,得名“不死鸟”;公开宣称,讨厌模仿别人,要以独立创新“拿诺贝尔奖”,经过多年努力,他如愿以偿!他就是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

“与化学结缘”

野依良治对于化学的热爱来自于参观一次展示会,会上,一种用水、空气、煤作原料人工合成的黄色尼龙丝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让他感到“化学真是太神奇了”,从此立志研究化学,献身于化学事业。

进入京都大学,在野崎一教授指导下攻读化学专业学位时,野依良治就是出名的拼命三郎。他做事从来不服输,熬通宵成了家常便饭,平均每周有两个夜晚野依良治都是通宵达旦的学习。然而尽管如此,却丝毫看不出他有疲劳过度的感觉。

得名“不死鸟”

在大学里,他还有一个绰号叫“不死鸟”。有一次,实验正在进行中,却突然发生了爆炸,野依良治负了重伤,脖子缝了好多针。然而,这种意外对于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只是告诫他应该引以为戒。伤还没有完全愈合,野依良治又在实验室里出现。从此,同事们就给他取了一个“不死鸟”的绰号。这完全体现了野依良治酷爱化学,对化学研究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热衷化学到了不惜性命的地步。

用独立创新赢得“诺贝尔”

野依良治曾公开宣称,他自己讨厌模仿别人,要以独立创新“拿诺贝尔奖”。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然界存在许多光学异构体,这些物质就像人的左右手,立体结构对称,左右相反,绝不能重合;其气味、味道以及作用都大相径庭;一方有益,而另一方就有害;一方是良药,另一方就是毒药。例如酞胺哌啶酮,它一方面有镇静作用,可作安眠药;但同时它的光学异构体又会导致生物体畸形发育,孕妇服用就可致婴儿畸形。

20世纪50至60年代初期,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吐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

但早在150年前,法国科学家帕斯茨尔曾说过,人类没有单纯只合成有益物质的能力。但后继者并未气馁,继续在寻找有益光学异构体的人工合成技术的道路上探索着。野依良治就是其中之一。

1966年28岁的野依良治教授就提出了用化学方法合成手性分子的设想,并首次实现了使用手性分子催化剂实现合成手性物质的不对称合成设想,1980 年,野依良治教授与其合作者又发明了催化效率极高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技术。

2001年,因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野依良治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寄语中国学生

2007年,野依良治访问中国。在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中,他说,诺贝尔奖不会在同一课题下授予两次。先驱们已经指出了通向成功的道路,但是得到成功并不容易。要去寻找新的重要的课题,而不是“流行”的课题,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他鼓励中国学生:一个科学家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要有勇气去探索,要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要与众不同。他的话和他的“诺贝尔奖之旅”对有志于科学,并立志拿“诺贝尔”的中国青年一代来说,应该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庞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