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有多强?赵匡胤为何主动放弃大渡河以西的领土?

孙髯翁先生曾经在昆明滇池大观楼写过共计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长联”,其中“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句中的“宋挥玉斧”说的就是赵匡胤主动放弃大渡河以西领土之事。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解释过宋朝打不过北方的游牧强国,却也无法继续向南开疆拓土,主要原因就是南方存在这大理国和交趾国。交趾国在宋朝立国之后才正式立国,无力南顾的宋太祖赵匡胤还曾经缝丁部领为交趾郡王。长期南征北战的宋太宗趁着交趾内乱期间出兵,希望能够收复这块唐朝领地,结果却大败而回,只能承认了交趾的独立地位。

而大理国的崛起,纯粹是唐朝扶植起来的。当年大理国地区曾经分成六个小国,唐朝扶植南诏之后,南诏陆续吞并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之后,唐朝为了牵制吐蕃而继续扶植南诏,渐渐地,就把狼养大了。

南诏崛起之后,不再愿意听从唐朝的号令,甚至在天宝年间与唐朝爆发了两次军事冲突,并击败唐军,彻底摆脱了唐朝的控制。

接下来,中原地区进入了长达近百年的战乱,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后蜀被灭之后,曾经有大臣建议此时应该“乘势取云南”,而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赵匡胤放弃大渡河以西的领土,首先考虑的就是大宋与大理的战斗力可能不相上下——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是非常强盛的,却两次被大理击败。刚刚建立在战争废墟上的北宋,在军事上自然无法与盛唐相比,所以,此时虽然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却没有击败大理国的把握。

另外,宋朝立国之后,重点防线在北方,北汉及其靠山契丹才是宋朝首要面对的最大隐患,并且西夏也在不久之后独立,与北宋军事对峙。在没有燕云十六州的以及河套地区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下,北宋不得不把大量部队集结在北方边境,所以就必须保证南方的安宁。

赵匡胤放弃大渡河以西的领土,允许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也是实属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