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打一场大战,真的几百万几千万的死人?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古代战争造成人口巨大损失的记载比比皆是。动不动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弄得残忍如曹操者都感叹:“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有说法,在三国时代,由于战争,人口从东汉末的5600万锐减至不到800万。那么,古代战争真的那么可怕吗?能造成千万级别的人口损失吗?

中国古代对人口统计比较重视,许多朝代都留下较为详细的数字。有的朝代——像明朝,曾经长达138年每年都有户口数字。这为后世统计古代人口提供了基本资料支持,也让我们一探历史上那些著名战乱的人口损失情况。

汉武帝打匈奴,全国就死一半人?

汉武帝在位期间,连连发动对匈奴的打击,又屡次兴造大役,役使民夫动辄数十万。武帝后期,又赶上连年灾荒,户口损耗极其严重。《汉书·昭帝纪》道:“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西汉人口密度图

按照大约1.2%的年均增长率,以汉高帝开国时大约1300万人的规模计算,武帝即位之初应有3400万人左右。难道北击匈奴真造成了1700万的人口损失吗?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后世认为当时消失的人口有几个主要去向:

其一是农民相聚自保。武帝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不少农民无法维持生存,只好窜入山泽自保。这情况与秦末汉初类似。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高祖六年(前20l年)曲逆城的人口数为“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虽然一城逃亡户口减耗达84.3%的极端情况并不能代表全国,但也能说明人口确实能大量藏匿。

其二是豪强蓄奴。农民失地,无法自存,又不敢铤而走险窜入山泽的怎么办?豪强的地主庄园也是一个出路。汉武帝元封四年时,国家统计关东的流民多达200万人,其中“无名数者四十万”,这些无名者大部分都是被豪强控制或半控制的,官方能搜罗出来一部分已算不错了,仍有海量的人口从平民沦为奴婢(没有人身自由和受田权的人),隐藏在官僚豪强家中。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的在编户口有约8万户,总数246200人,户均才3人。远低于全国户均4.67人。这说明有大量的奴婢被隐藏。

在这两条主因作用之下,汉武帝时户口出现了大规模下降,一度造成汉朝各级官员的恐慌,再加上统计技术的落后,所以概略性的定性为“户口减半”。而据学者推算,汉武帝朝真正损失的人口,大约在500万左右。一旦超过这数字,之后汉平帝时极盛的5900万人,根本就无从而来了。

三国真的死了4800万人?

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时间,人口也出现大幅度下降。三国末年著籍户口不到800万人,比东汉桓帝时5600万减少4800万,跌幅达85.7%。这个不可思议的数据经常被各界质疑。事实上,真正能造成人口损失的主要时段,是在黄巾起义和军阀乱战期间。赤壁之战后三足鼎峙,三国各自统治区内比较稳定,人口应该进入上升期才对。但蜀汉灭亡时,在籍人口94万,军队10.2万,吏4万,合计人口108.2万人。人口与军队比例9.4:1,稍有常识都会发现不对头,9个人养一个兵,无论如何是养不活的。以较近的时代推算,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兵民比例大约是1:45,北齐的比例大约是1:70,陈朝后期急于挽救军事颓势,大肆征兵备战,兵民比达到极限,也不过是1:20。

可以想见,蜀汉真正的人口规模绝非100万人。联系后世人口发展来看,西晋统一后,人口极盛时1600余万,二十余年间比三国末年翻番,以人口自然增长计算不太可能。但真实数字还不止于这些。90年后前燕灭亡,“苻坚入邺宫, 阅其名籍, 凡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 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晋书·苻坚载记》)前燕统治区域仅及西晋三分之一弱,简略估算西晋全境人口可至3000余万。

西晋末至前燕期间经历了五胡之乱,在人口大量死亡、流匿情况下尚且有如此之多的人口,可见西晋极盛时远远不止1600万。那么再向上推算三国人口,800万的人口在二三十年内无论如何增殖不了二、三千万的人口。三国人口之损耗,除了普适性的流亡、隐附,三国世兵制军户、少数民族以及宗室、宫人都不计入户籍外,豪强霸占人口也逐渐公开化。例如孙吴甚至以赐部曲、赐兵户来笼络部将。据此,有学者重估三国总人口,提出了1400万-3000万的数字。

另外,虽然南北朝时,四方丧乱,人民惨遭战争荼毒,但其实北方人口一点不少,大约3200万,南方大约468万(刘宋大明年间的鼎盛期数字),通计全国有近3700万。从人口的对比上也可以看出,北方统一南方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

宋朝人口到底有没有破亿?

北宋统一后,承唐末五代丧乱之余弊,户口大减。宋太宗时重新统计天下户口,得数约413万户,大约不到2400万人。北宋疆土与汉、隋、唐诸朝大为缩小,北失幽云十六州,西陲又失去灵夏诸州,南方大理亦自立一国,宋之疆域仅与秦朝大致相当。故而人口也比唐朝为少。经过北宋数代积累,到宋神宗时大约3330万人,北宋末年徽宗时大约4000多万。

但宋朝人口疑云重重,因为其户均人口只有2人,迥异于历朝历代。据此,现代中外学界围绕宋朝人口统计方法,对具体数字进行了近百年的争论,并出现了许多观点,例如漏户说、析户说、丁口说、男口说等,认为宋朝人口被低估的占绝大多数。何忠礼在《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一文指出以大观四年的户数计算,宋代全国户口最多的一年,总人口约在1.044亿至1.252之间。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认为宋代人口“当在一亿左右”。范文澜认为南宋境内约6000万,金境内四千六百万,全国人口约1亿以上。然而诸般说法都缺乏实锤,只能存疑。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五代、北宋时,经济重心向长江以南转移,一千多年来北方人多、南方人少的情况开始逆转。在北宋崇宁年间,南方人口已占压倒性优势。后来南宋以江南半壁力抗金、蒙一百余年,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决定性因素。但长期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大量的损失。比如元朝注籍户口高峰为1163万户、5365万人。

明朝人口规模开始放飞

到了明朝,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美洲粮食作物的引入,土地人口承载量大大提升,人口规模急剧上升。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人口达1065万户、6054万人。到明弘治年间人口下降了数百万,只有5328万人。直到万历六年,才恢复到明初的水平,达到1062万户、6069万人。

而两汉、隋、唐、宋诸朝的一般规律是,人口增殖因其特定的惯性,往往滞后于国势的发展,在王朝中衰时才达到顶峰,西汉在平帝、东汉在桓帝、唐在安史之乱,皆如是。所以明朝这一异常现象,也引起了学界质疑。比较典型的说法认为,明朝只有太祖朝因为大点军户,而采取了彻底的普查,6054万人大约是明初的真实人口。而到了后世,户籍统计服务于赋税,只统计男口而不计女口,因为女口不需要承担赋役,故而万历朝人口6069万只有男口,总人口应在1.2亿以上。

太平天国起义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战争对中国人口的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据清朝官方数据,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全国在籍户口约4.32亿,到1864年起义敉平,户口锐减至2.37亿,近乎腰斩。

但据此表一览可知,起义持续的十几年中,涉事省区并未造册上报户籍数字。所谓腰斩是不准确的。那么起义究竟造成多少人口流失呢? 由于清朝社会形态已完全不同于唐宋以前,豪强、地主隐附户口已没有什么意义,人口流失几乎等于死亡。下文提到的流失即是死亡。

以葛剑雄为代表的论点认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五省是起义主要交战区,这五省1851年人口1.7亿,到1911年时五省仅余1.04亿,损失达6500万。如果扣除1864年到1911年自然增殖的数字,战争导致的损失恐怕在8700万左右,再加上战争导致出生率下降,给中国人口的损失接近1亿。有人通过清朝地方州府的统计数字进行了详细推算,比如曹树基,他对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7省的数字统计后估算出,人口损失当在7330万人。

这两组数据的计算基础算是比较扎实的。然而如此之大的数字确实有些耸人听闻。中国抗日战争持续14年之久,与太平天国起义时间基本相同。抗日战争的烈度、自然灾害的频度以及日军制造的杀戮惨案,都远远超过太平天国,中国军民的总伤亡数字是3000万。所以,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如此巨大的人口死亡,是怎么实现的呢?真实结果,恐怕还要留待后人破解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