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吗?红夷大炮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

编者按:在明末清初的战争史中,可能没有比“红夷炮”更加出名的火器了。这种来自西洋的火器在明末被明、清双方大量装备,最终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火炮。同时也有人认为,这也是明代军事技术落后的表现,要依靠国外大炮救命。也产生了一些情绪化的声音,比如“戳破明朝火器神话的画皮之类。”那么,为什么明代末期,明廷突然开始倚重红夷大炮了呢?

▲明代末期的红夷大炮

熟悉明代武备发展的读者都知道,明朝自建立起,就建立了一支规模不小的火器部队。这支部队在朱元璋时代助明北伐驱逐蒙元,在朱棣时代又助明军横扫漠北,甚至直到万历时代,还为在朝鲜的明军驱逐倭寇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代初期的火门铳

辉煌的战绩一方面建立在将士用命,另一方面则建立在火器精良上。洪武年的钢制巨炮、带有火门盖的洪武铜铳,无一不在昭示着当时明军火器部队的精锐与先进。明中期后,欧洲的殖民者来到了亚洲。他们除了带来战争与混乱外,也带来了欧洲特色的火器——后装式“佛郎机”炮和前装“发熕”重炮。而“发熕”其实本质上跟红夷炮并无多大区别。可以说,其实明朝中期就已经接触到了欧式前装重炮。

▲红夷大炮

佛朗机炮在明中期进入中国后,很快就被明朝政府所大量仿制并装备军队。不久之后,不论是塞北边关,还是东南沿海,都有着佛朗机炮的身影。明代的各式大小佛郎机,也成了各地博物馆内兵器展览的常见火器。但是几乎同时进入中国的欧式前炮,则直到明代后期才开始大量装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武器装备的更新的驱动力是敌人的新变化。

▲佛朗机炮,又称子母炮,民国时称“母猪炮”

明朝初年,虽然元朝势力已经被驱离北京,退往草原,但是各地并不太平。西南仍有以残元为首的势力进行割据,北方草原则是北元势力阴魂不散。所以这一时期的明朝火器,以制式火门铳为例,普遍口径在20毫米以上。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时明朝的敌人们普遍实力较强,各种兵器盔甲也不算缺乏,所以明军火器的威力就不能太低。

▲重型火门铳

进入永乐年间后,情况出现了变化。虽然永乐年间的战争依旧不少,但是这一时期明军的制式火门铳的口径却在缩小,大多数缩小到了15毫米。考虑到永乐年间频繁的战争,这应该不是因为战争减少导致的火器“偷工减料”,而是敌人状态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因为相比洪武年间,明朝的边防形势已经大为改善,大敌北元四分五裂,蜕变为分散的部落,武器装备也因为地处草原难以生产而缺乏。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了永乐年间明军火器的“轻威力化”。

▲轻型火炮神机炮

永乐至明朝中期,明朝的主要敌人为北方的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倭寇,也就是“北虏南倭”。二者的共同点是:均热衷于灵活机动的的运动战术,热衷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二者一个游牧于草原,一个窃据海岛,都缺乏坚固的要塞据点。这些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火器普遍朝着轻量化、面杀伤发展,轻量化是为了能够便于携带,面杀伤是为了能压制往往数量众多的敌人。这点在明代兵书《武备志》中也能看到端倪,其中记载了大量面杀伤的火器,并往往被作者高度评价。而在重型火器方面,明军虽然不是毫无发展,但是也往往是用在水战上,并且以重型佛郎机炮为主,发熕较少。

▲重型佛朗机炮

这种情况最终在明末的明清(后金)战争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量红夷炮被装备明朝军队,各地甚至掀起了积极的“捐造红夷炮”的风潮。在现存的红夷炮中,不少炮身上都有“XXX捐造”的字样。这种造炮高潮,在崇祯年间达到了高峰,其典型产物就是由后来的“三藩”之首吴三桂捐造的“定辽大将军”铜炮。该炮口径为10.2厘米,长381.8厘米,重2500千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定辽大将军巨炮

因为于万历年间崛起于辽东的后金(清)与“北虏南倭”有着极大的不同。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后金政权是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但是实际上,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已经是一个制度完善、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半封建半奴隶制政权了。

▲后金铁器

努尔哈赤本人常年混迹于辽东明军,对辽东明军的特点与现状十分了解。当时,辽东地区的蒙古势力在明朝的连番打击下已经衰弱,这导致辽东地区的明军掀起了一股“热衷冷兵器和冒进,鄙视火器”的风气。因为当时辽东明军遭遇的大多数战斗,只要依靠少数精英奇袭便能解决。时人评价“辽人浪言抟战,向以用火器为无勇,用战车为迂阔”。而这,正中了包藏祸心的努尔哈赤的下怀。

▲敌人的虚弱,让辽东明军越发鄙视火器

努尔哈赤一方面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打造厚重的盔甲,在作战时让前排的士兵穿戴,号称“死兵”;又制作由厚重的木板和铁板复合而成的楯车,在作战时抵挡明军的弓矢炮火。无论是在野战还是在攻城中,后金军队以楯车、死兵在前,抵挡明军火力的战法,都让此时缺乏重型火器的明军难以对付。这也是明金战争初期明军连遭败绩的原因之一。

▲明金战争前,明军的火器一直在朝着轻量化方向发展

明军痛定思痛,经过一番分析研究,决定增加红夷炮等重型火器的数量来对付后金军队。自此明军掀起了铸造红夷炮等重型火器的运动。各地也纷纷响应,除了自行铸造外,还有去澳门等地找葡萄牙人订购的情况出现。于是,辽东明军开始大量装备红夷炮,以对付后金军队的楯车、死兵。

▲红夷大炮

如果事情只是到此为止,那么辽东的后金可能会和明朝所遇到的其他敌人一样,最终被明军所击败、消灭。但是后金不是蒙古,相比连火药都难以制造,导致即使弄来火器也难以使用的蒙古诸部,后金的条件要优越得多。

▲清军铸造的火炮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开始仿制火器,意图加强战力。进入皇太极时期后,改名为清的女真政权更是成功利用自明朝俘虏来的工匠仿制成功了红夷大炮。从此,明清战争进入了“炮战时代”。双方都为了击破对方而大量制造红夷大炮,辽东战场也成了当时东亚地区重型火炮最密集的地区。而立国两百多年的明帝国已经积重难返,最终再这场大炮对决中处于下风。

▲皇太极时期,后金政权所拥有的红夷炮规模已经十分恐怖

总之,纵观明朝火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明朝火器是随着敌对势力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当敌对势力是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时,就发展各种高火力密度的火器;当敌对势力变成东南沿海的倭寇时,就研发轻便灵活的火器与其作战;

▲电影《大明劫》剧照

当敌对势力变成了拥有较完备经济和手工业的后金时,明军便大力发展以红夷炮为主的重型火器。但正所谓武器不是万能的,能破城拔寨的红夷大炮,也难以让积重难返的明朝继续存在下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