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中秋节团圆与丰收含义有哪些?

月到中秋分外明。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成为团圆节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秋节起源里的“丰收与团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宫·大司马》中:“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不过,这和今天专指八月十五的“中秋”不同。最早提到“中秋节”一词的是宋朝吴自牧《梦梁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夕月。”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江南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是日,“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葫芦庙里,贾雨村孤身一人,正顾影自怜,对月吟诗,虽是穷儒生一枚,但不失文人骚客之风雅。隔壁大户甄士隐前来,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于是二人月下对坐,浅斟慢饮,谈兴渐浓。贾雨村口占五言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甄士隐感其情怀,倾囊相助。贾雨村豪兴勃发,连夜赴京赶考,自此命运陡转。脂砚斋评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曹雪芹为我们展现了中秋节庆民俗的生动写照,这种对中秋节的描写,《红楼梦》里还有很多。

实际上,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中国,人们“春播”时祈求丰收,“秋收”时则要答谢上天的保佑。

可见,中秋节与农事、季节密切相关,最先表现的含义是丰收、感恩,之后延伸出团圆之意。如《诗经·周颂·良耜》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大丰收时欢快的画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至先秦时,开始形成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正义》卷四十六云:“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又卷四十七云:“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

当时的人们认为日月星辰主宰着世间的雪霜风雨,而山林川谷则主宰着水旱疠疫,因此想要年年大丰收,人畜兴旺,就必须祭祀这些神灵。在这些神灵里,又以日月为主。如《周礼注疏》卷二十四,贾公彦疏曰:“祈年,祈丰年也。田祖,谓神农也,此祈年于田祖并上迎暑迎寒,并不言有祀事,既告神,当有祀事可知,但以告祭非常,故不言之耳。”

以上是“中秋”中“丰收”含义的起源,至于“团圆”的起源也应和人们祭月或拜月的习俗有关,该说法源自于周代。如《国语·周语》里就有“秋暮夕月”,《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周礼》也载:“中春,昼击士鼓,吹幽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至秦汉,该习俗成为皇权的象征,为皇家所垄断,不过在民间也有一部分一直流传延续至今。

到了唐朝,这种祭月的风俗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据《唐书?太宗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宋朝时期,中秋节开始盛行起来。北宋的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神的庇佑。南宋时期,民间相赠月饼,取团圆之意。一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之后,中秋节更加盛行,与元旦齐名一样,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

实际上,在中国农历中,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仲秋,十五处中间,因此中秋也称仲秋。中秋一般处于秋分前后,正好是秋天的中间;从立秋至中秋的天数和从中秋到立冬的天数基本相等。这一夜,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近,加上秋高气爽,月亮最大最亮。这时,当人们仰望天空的明月,自然而然企盼家人团聚。而出门在外的游子,可以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习俗里的“丰收与团圆”

中秋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以月之圆象征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寓意人之常生,寄托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祈求团圆、丰收、幸福、长寿,感谢上天与土地的恩赐等。

(一)吃月饼

月饼又有叫胡饼、宫饼、团圆饼等。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是用来祭供月神的祭品,其前身就是民间常见的圆形饼食。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即我国月饼的“前期”。

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唐朝时期,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如长安就出现了糕饼铺。

据说一年中秋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明皇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自此“月饼”逐渐流传。“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

到了明朝,月饼才成为中秋节的正式食品。据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也载:“八月馈月饼”条的“注”解释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之数百钱者。”

可见,“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

(二)玩兔爷

中秋节有一种重要玩具是兔爷,它与祭月有密切关系。相传北京城突然闹瘟疫,几乎每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不管用。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为百姓消灾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女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治好了很多人。后来虽然玉兔回到了月宫,但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各种形象,在八月十五那一天将她供奉起来。

兔爷以泥制成,多模型,配耳、施色,有些还描金。大者一米左右,小者仅约十厘米。形象为粉白脸,金盔,披战袍,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伞或旗帜,底座为虎、鹿、狮子、骆驼或莲花。

(三)送瓜

古代中秋时节,也是求子的良机。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载:“八月秋社……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葫芦多子,象征多子多孕,是求子的吉祥物。民间常常还把葫芦挂在床上,作为求子象征,于是中秋送瓜求子逐渐成为风俗。据《中华全国风俗志》卷六载:“中秋晚,衡城有送瓜一事。凡席丰覆厚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选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勿令园主知之。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如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之,若喜事然。妇女得瓜后即剖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