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警告: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应当谨慎进行。
在数字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对智能药丸的兴趣日益高涨。但日前,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生物伦理学杂志》上发文,提醒医护人员:在配套的医疗设备尚未成熟前不应过快将智能药丸带入到医疗领域,同时,公共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智能药丸,也称数字药丸,是内置有可食用微型传感器的处方药物,服用后,该药物能在体内释放药物成分并通过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的方式作出反馈。2017 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例用于人体的智能药物,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及重度抑郁症。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一些支持者认为,这项技术可以追踪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这项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够帮助节省巨额的医疗支出。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项技术在患者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存在风险。
对此,熟悉与医疗相关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的专家 Eric Swirsky 说,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双方的关注点都偏离了问题的核心。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UIC 应用健康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和健康信息科学临床副教授 Swirsky 说:“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全面评判智能药丸的效用,要远比考虑依从性和患者隐私来的更加复杂。仅仅把这种药物当作是监视患者依从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并且这样做的后果更可能是导致患者的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僵化,缺少灵活性。”
Swirsky 还认为:“智能药丸还可能降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非常重要,这项技术试图快速地解决这项复杂的医学难题,但这种尝试往往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患者依从性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需要在家庭、工作和医护人员等方面共同作出努力,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就更是如此了。”
例如,首例获 FDA 批准的智能药丸现已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些患者常有被监视妄想症,因此并不相信药物及医护人员。Swirsky 说:“我们知道持续用药有助于患者康复,因此利用这项技术让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面,考虑到患者独特的病症和极易再次受到伤害的因素,这种带有些许监视意味做法又可能是不道德的。”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UIC 应用健康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和健康信息科学副教授 Boyd 则表达了另一种看法:“最重要的不是这项技术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而是技术和数据的合理使用能够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的健康信息都是最私密的,我们在推动医疗科技发展的时候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将会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Boyd 补充道。
研究人员总结道,只有在患者和医生通力合作的前提下,这种健康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此外,没有什么神奇的技术是可以快速修复现代医患关系的裂痕,与其使用那些自己完全不懂的技术,患者们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依然是目前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