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个将中秋、诗歌、悲愤三者发挥到极致的骚客

又到中秋了!

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骚客,到了这一天,一定会干两件事:赏月,写诗!

所以在古诗词的世界里,中秋赏月的诗歌占了很大的份额!

记得看过一个笑话,古人写诗,一小半的原因是“风景真美”,而大部分的原因是“我tm又被贬了!”

中秋这天的诗歌书法被贬的感情的最多——是啊,有什么日子比这中秋更能表达个本该团圆我却流落在外的悲愤?!

所以,中秋-诗歌-悲愤成了一个公式!

当然,最能表达这组公式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了!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这词的时候,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那是哪一年呢?

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那些年,苏轼被贬了!

苏轼是一个少年得意的典范。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当时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同去参加科举,那一年,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这一时间传为佳话。

苏轼 ,世称苏东坡_图

有人说,苏轼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高中头名,但其实,苏轼是可能高中的,但是由于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与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的策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正中其下怀了。但是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骨灰粉”(本人极富盛名,还极端喜欢苏轼,甚至以文坛领袖相让苏轼,说过苏轼的成就必然超过我)欧阳修的推动下,名声大噪,简直轰动京师,天下闻名!据说一有新作,大家便纷纷抄写,一时间“汴梁纸贵”!

俗话说得好,上帝给给你关上一扇门,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但也可以这么说,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必然会为你关上一扇门!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_图

苏轼的少年得意,对照的是中老年失意!

打击组合拳第一记来自母亲的去世。

这一年的十月,苏轼的母亲去世。这一下子,仕途刚刚开端便面临着打击——苏轼连同弟弟苏辙都要按规制守孝。于是,苏轼便回家了!

两年后,也就是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回京,开始了仕途。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就在苏轼春风得意,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打击组合拳第二记又来了!

治平二年(公元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再次扶柩还乡。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然而,命运并不准备饶恕这个天妒奇才,打击组合拳第三记,又来了!

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熙宁三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并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于是上疏谈论新法的弊病。这让王安石很愤怒,指示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

熙宁四年(公元1072年),苏轼被贬至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王安石变法_图

就在密州,就在这公元1074年八月十五的中秋,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苏轼写这首词还有一个背景,他七年没有见过弟弟苏辙了!所以才会在词前写下“兼怀子猷”。

在中秋,大家都会抬头望月。高悬云端的月亮,明亮,清澈。是多少人仰望的对象?人们爱其皎洁,尊其纯洁,崇其高贵——在月亮上,还有着美丽的嫦娥的传说。。。任凭你才高八斗,亦不能及,无怪连苏轼也不禁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甚至想“欲乘风归去!”

然而,这明月见证了古往今来多少景,多少人,多少事?容天下之大,却也悲苦不已,时圆时缺!而嫦娥传说的本身,表达的是与夫君分离千年并将永远分离的凄美传说——这一切,无不述说着“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故而苏轼在上阙末尾得出“何似在人间!”

回归人间,其实亦并不快乐——人间望月,有着凄美;月望人间,充斥着分离!这使得苏轼“无眠”!也不禁使得词人产生“何时而乐”的悲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是呀,父母双亡,骨肉分离,才被天妒,英年被贬。。。这一切,全部压在了三十七岁的苏轼肩上,使词人不仅潸然泪下!

《致运句太博帖》苏轼的书画作品(部份)_图

然而,情诗急剧反转,由悲入乐——最壮丽的一幕,出现了:既然悲欢离合难以避免,那么我们就应该释然!不仅如此,更应想到,我们头顶共一颗月,众人皆望就是众人相望——我们又何曾分别?!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转?这一切,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受儒道释影响极深:

在儒家看来,“听天命,尽人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只要做到自强,厚德,去做就是了,不必求结果!因为,做了,就是结果!

在道家看来,“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现在处在福地,可能祸马上就要来了!而现在索然被贬,但有可能福马上就要至了!

在释家看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一切的悲喜,全部源自内心的躁动。要明心见性,自然万念不生!

所以,苏轼喊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不仅曹清了词人自己心中的阴霾,更阐述了儒道释三家的智慧,堪称中华最壮美的呼喊!注定将流传千年!

苏轼,又回归成那样一个不仅才高八斗,更为官清廉,极富才干,一心匡济天下,救民水火的苏轼!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三岁苏轼看见王安石新政弊端重重,于是提笔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再次名扬天下!

苏轼的书画作品_图

又是一个中秋了!当大家团圆在一个一个小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我们的“大家”——中国!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苏东坡的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投入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当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最后,笔者谨代表历史大学堂,祝所有关心我们平台的朋友:中秋快乐,一切顺利,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文:牛奕达

参考文献:《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