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倭刀更受中国人欢迎的日本特色武器:明代中式薙刀鉴赏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了。康熙分派汉军正白旗的蔡毓荣专督湖广,防守荆州,进而率水军杀入洞庭湖,与吴三桂大小战十余次。打完洞庭湖后,清兵兵分四路,首尾夹击,吴军败退镇远。蔡毓荣乘胜追击,杀进云南。著名的《蔡毓荣南征图卷》就记述了蔡毓荣从守荆州到平云南的过程。笔者个人对于大清皇帝和汉军正白旗将军在内战中砍了多少首级,立下多大赫赫武功毫无兴趣。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个图卷局部出场的一种武器。

这个局部描绘的是辰龙关战役(1680年)。大将军的营帐周围插满了完全不属于《皇朝礼器图式》的长柄武器。显然,这些兵器都是要用的。请不要说这些都是礼器,中式礼器的特色是成对出现。比如下图

可以看到,官老爷需要能够成对出现、分列两旁、战斗部巨大明显的兵器来彰显老爷的威风。这才是礼器。当然进入照片中这个时代,老爷们手下的兵丁经常维持不住战线,被各路土洋泥腿子杀进中军帐的情况很常见。所以这些礼器也多有挥砍使用的痕迹。即使如此,这些武器并没有因为砍过人而变得好用起来。和照片中的样子不同。《蔡毓荣南征图卷》中出现的长兵器体态修长,没有过于宽阔的刀刃,重量分布十分谨慎,战斗部设计的非常好。这些实战兵器不见于《皇朝礼器图式》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是明军的军器!

▲蔡毓荣画像来源见水印

(PS:蔡毓荣这个人很有趣。他爹是辽宁锦州人,是跟着祖大寿一起降清的,任过顺治年间的漕运总督和兵部尚书。他本人在平三藩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时候统帅的都是汉军旗。所以这张图忠实记录了他麾下鲜明的汉军旗特色。身为大清的封疆大吏,蔡毓荣灭吴三桂时竟然收了吴三桂的孙女当妾,最后因为这个事被康熙判鞭一百,戴枷游街示众三个月,然后抄家,发配到黑龙江充军,继续为建设大清添砖加瓦。求仁得仁,完美的言情小说猪脚。可惜最后康熙心软了,赦还。这出悲剧没有完美收官)

▲《绣春刀》中周一围扮演的角色扛着明代长刀

大明在和倭寇战斗时,除了认识到日式双手长刀的犀利,还发现日式薙刀非常顺手好用。其实这种长柄有扁圆形横截面,可刺可砍的武器中国一直都有。铍就是其中的代表。不过铍的传承在汉代就断了,到明代已经鲜见“剑做矛装”的长柄武器。有剑一般细长矛身的矛倒是不少,不过杆子横截面是圆的不适合挥砍。薙刀刃部相对较小,不像偃月刀这么巨大,挥舞起来十分灵活,在中国东南山多水密的地区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武经总要》记录的眉尖刀和薙刀很像。但是和明代的薙刀没有传承关系。近期我在网友猪糯糯处,就见到了一把这样的明代薙刀。

全长65~66cm,刃长38cm,全重456g,刀根部11.5~11.6mm厚,刀剑2.1cm宽,刀根部2.81cm宽。物打区2.4cm宽。刀茎2.2cm宽,茎尾11.1cm宽,11mm厚。刀茎向上5.5cm处有樋,樋长15cm,左右樋有0.3cm的尺寸误差。樋宽6mm,深1.9mm。这个薙刀是一根直条,看起来有弧度是因为刀茎有点侧弯,需要修复时矫直。任何稍微了解过日式薙刀的朋友都能看出来,这就是中国土产的薙刀。

▲ 日本薙刀

实际上绝大多数明代薙刀都是刀匠用想象中的日本货作为参照。除了刀做矛装这个思路来自日本外,从技术到形象全都和日式薙刀不一样。也正是由于刀做矛装这个思路,明代的各种薙刀其实就相当于把腰刀的柄拉长。相对而言,这一把已经算是很在意刺杀效果的薙刀。很多明代的薙刀甚至还保留了鱼头。不过有一点中式薙刀和日本薙刀是一致的。就是明代的薙刀刀鐔小且厚,上面还有切羽一样的铜垫片。这一把薙刀的刀装已经遗失,所以就没有更多的图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