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被视为日本帝国全面侵华的标志性事件,与1937年的“七七”事变并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国东北军政长官张学良在北平,东北军群龙无首。
虽然蒋介石推行“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在8月更致张学良“铣电”,让张对日本之挑衅不作抵抗,不过,张学良在1990年代接受访问时,表示当时中央政策行政院长孙科曾下达过一个指示,内容是“相应处理”,意思是说中央不负责任。这等于张学良承担了不抵抗的责任......
至于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张学良解释是判断失误。他认为判断一件事:“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想对方环境、处境和利害关系”,因此“我的判断是,日本那样做,不仅对中国不幸,对日本来说,要受国际上的责备,后果也是不好的”;“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
张学良更说:“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挑起战争,那我当时可能跟日本人要拼的。”他事过境迁后这样说。这有如历史没有如果,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情况,一旦东北军奋起反抗,结局将会如何?成为后世讨论其中一个焦点。
据了解,东北军有正规军约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其中仅北大营7旅就7000多人。至于当时日军第2师团主力还在辽阳,攻击北大营的只是第2、第5两个守备大队的千余人。从宏观到微观,东北军的数量都占绝对优势。而有历史爱好者更指,如果东北军奋起反抗,明确地:“关东军可能会哭”。
因为关东军制造事变后,千人队伍进军沈阳,而当时的沈阳有1.2万东北军,兵力相当于1比10。没理由不知道军力差距的关东军,为何敢以卵击石?据指,策动“九一八”事变的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事后说过:“这本来就是一场必死战,赢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几乎没有赢的机会。
也许这反映石原莞尔对“不抵抗”的预判相当精准,结果这场赌博是石原赢了。需知道,日军进攻沈阳时,除了在兵源上的差距,武器装备上差距也极大。在沈阳的东北军,配备轻坦克、装甲车、重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大量各种手榴弹、迫击砲,能够让东北军玩上一天。更重要的是,当时沈阳还有一支拥有200多架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的空军,堪称当时中国最强大的。
至于关东军,进攻北大营的兵力只有600多人,不用说战机及坦克,装甲车就只有几辆,旧式一战迫击砲两门,队伍中没有专业砲兵。即使当时日军能打,按照整个抗日战争,日军士兵与中国士兵消耗差最高值为1:5。进攻北大营的日军,与沈阳北大营的为600人对8000人。所以,石原莞尔所说的,其实与送死没有分别。
所以有不少说法指,如果东北军真的奋起反抗,用强悍手段打击关东军先头部队,那后面的关东军也就没有占领东北的希望,远在东京的日本军部,也应该对全面侵华策划也就要重新评估。可惜,历史就是历史,改变不了。
关东军发动攻击后,犹如进入无人之境,24小时内沈阳内外沦陷。日军仅在沈阳兵工厂就缴获步枪十五万支,手枪六万支,重炮和野战炮二百五十门,各种子弹三百余万发,炮弹十万发。张学良多年购买的多架飞机也全部落入日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