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股茅台跌停!踩雷不论出处 韭菜不问岁数

前言:现在中国顶着“价值投资”帽子走动的,十个有八个,成功靠的都是早年买进了茅台没有卖。10月29日,被称为“东方神水”的贵州茅台,迎来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个“一字”跌停,股价跌破600元,收于549.09元,回到一年前的水平。

——————华丽的分割线——————


简单的骗局就是看不穿

不少读者在后台问我,有没有什么推荐的书单呢?每当我看到这个问题,都想说一句,其实很多世间的道理,在小时候的童话书里都有了,根本不需要看什么貌似高大上的书。不信?我就举几个《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例子。

《柳树下的梦》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共同成长,爱情就不能维系;《素琪》告诉我们,想要完成伟大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本人要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有时是很大一部分,献祭给艺术,同时代的人还可能无法理解;《皇帝与夜莺》告诉我们,真挚的感情才是人和人交往的最佳媒介,以及西方理解东方文化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偏差;最重要的,《皇帝的新装》,告诉我们,很多骗局是睁着眼就能看见的,可这些骗局就是能把人骗得团团转。

信息不对称下,皇帝能够从容穿上本就不存在的衣服。他尽管每天都和衣服打交道,但确实对制衣一窍不通,而且身边人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揭穿这个骗局——这很像某些理财骗局里上当受骗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每天都催人做理财的时代,生怕“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不懂理财,现钞变废纸”,可他们其实连资产负债表都不会做。

理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外界舆论导向下已经深入人心,或者换句话说,焦虑制造完了,就该割韭菜了。而且这是实打实的割韭菜,因为金融业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了。

金融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上升,在发达国家早就有迹可循。在英国,1914到1970年金融增长是慢于GDP增长的,但1970到2008年,英国金融业增速是国民收入的两倍,而且每隔十年,金融业就要再加速一次。

究竟是什么业务让金融业增长如此迅速呢?有两个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金融业通过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创造了大量的货币,这说白了就是借贷;第二,资产管理业务和利润急剧增长,由此增加的各种收费流向了证券公司、共同基金、对冲基金以及风险投资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这也推动了大规模交易、做市和融资业务的发展,这些业务是资产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业务,比如保险业占GDP的比例是缓慢上升的,并没有出现债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这样的爆炸性增长。

人们认为金融业增长是有益的,因为自由竞争一定会带来有益而不是有害的活动,金融活动增加使市场更加完善,更有效率,也就没有必要去精确理解特定金融创新如何发挥其经济魔力。交易活动的扩大,增加了市场流动性,确保了更好的价格发现,金融合约由此能更精确地被定价,实体经济中的资本配置效率也将更高。

由于金融服务快速增长,金融体系也就越来越复杂,金融业已经成为全球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首选目标,似乎只有这些精英才能操弄这个复杂的系统。然而,高速增长的系统总得找到服务的买家,而在全民式理财焦虑中,这些买家的理财水平可不一定能应付如此复杂的金融系统。

于是各种不理性行为和骗局也就出现了。

人心贪了,数也不会算了

今年六月以来,P2P行业的风险大爆发。今年6月,P2P平台 “爆雷”数量猛增至63家;进入7月,这一态势愈演愈烈。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7月20日,当月新增问题及停业平台约118家。

说起来,P2P的原理很简单,就是“peer to peer”,通过共同的网站或App,借款人和投资人能够被撮合在一起,借款人放出项目需求,实际上就是借款需求,投资人酌情投资,实际上就是放贷。

不过中国的P2P投资人相对来说可能是最难伺候的一批。毕竟没钱的不玩投资,钱多一些又保守的买银行理财,有很多钱的投资信托和私募基金,有点钱又有理财知识的偏好定投公募基金,有点钱又对自己智商有着极端自信的喜欢在股市里搏杀,唯有那些钱不算多,又想追求高一些收益的,选择了P2P。

这群P2P的目标客户很可能钱不多,但为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还是把钱投进了收益较高的P2P里,抱着“就差一点就够房子首付钱了可不得快投进P2P里赚完就收手”和“P2P有风险啊但是只要我及时跑了不就没事么”的心理,心态也就显得患得患失。与此同时,他们对风险存有侥幸心理,而且有可能不清楚P2P实质上就是网上撮合成的借贷。试想一下,哪怕是你认为的铁哥们都可能多年欠你钱不还,你从网上了解到的借款人也有可能成为老赖啊!

很多投资人就是因为忽视风险而觉得平台收益越高越好,殊不知这启动了一个“逆向选择”进程,越是正规靠谱的平台,越没有可能给出高收益项目;越是资质差却靠夸大其词的平台,越通过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再通过低价出借来吸引更多的借款人。试想一下,一款8%收益率的项目,加上P2P运营和市场营销的成本,到了借款方那边怎么着都得20%利息了吧,什么生意能这么赚钱?

所以郭树清那段“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确实是金玉良言。不仅仅是P2P,在投资其他理财产品的时候,大家也要牢记这一点。

玩花样可玩不过平台

说了这么多,难道都是P2P投资者的责任了?这当然是不对的,野蛮生长时期的P2P问题很多,而逆向选择也让守规矩的在早期难以生存,反倒是胆子大的,多打擦边球甚至违规的容易活下来。

须知面对投资者,P2P平台还是知道更多信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平台有各种利于自己的玩法。

有一种办法是打时间差,有些P2P网贷为了吸引投资者,推出了高收益的超短标或将大额长期借款拆分成小额短期供投资者认购,并将这些募集到的短期资金投入到长期借款项目之中,同时将较晚募集到的资金偿还较早标的本息,这样才能维持住P2P平台的流动性。

这在高速扩张阶段还是可以维持的,只要不断有新的资金投入,就可以用新的投入资金给以前的投资者还款,而不必动用投入长期借款的钱。但事实上这已经是欺瞒投资者,让投资者误以为投资短标,实际上投的却是长期标的,而后面进来的钱偿付前面的人,这不就是庞氏骗局么?所以一旦资金供应不足就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产生流动性风险。突然撤资对于这种平台是致命的。

2014 年9 月27日,时任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提出了P2P网贷行业监管的十大原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P2P平台不得私自设立中间资金池。资金池可以帮助P2P平台规避一时的流动性风险,但更有可能被平台私自利用,变成非法集资。在此之前,很多平台的一种玩法就是私建资金池,以之投资其他项目,或者被非法挪用挥霍。

平台本身也面临信息不透明的风险,毕竟做好风控也是需要成本的,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在网上核查信息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借款人需要进行信用评级,但是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这大大增加了平台的风控难度。如果强行提高风控质量,又会大大提升风控成本,使投资人收益率降低,平台吸引力减弱,这对早期要野蛮生长的平台是致命的。所以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加速了上面提到的“逆向选择”过程,最终造成风险大但利率看上去很诱惑的平台流了下来,殊不知“你图他利息,他图你本金”。

其实,能让不大了解理财的你接触到的P2P产品,大概已经花了大价钱在市场营销上了。比如某亲民手机上就曾推荐多款P2P,其中很多出现了爆雷情况。不少投资这些平台的认是这种手机的粉丝,误以为手机上推荐的P2P平台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却不料遭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破产。真是应了钱钟书那句话:“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其实越是大量投放广告的平台,越要有所警惕,试想花了那么多钱在推广上,又有多少钱用在了风控上呢?

越是复杂,越是骗局

上述情况,已经是以最大的善意揣测P2P平台了。有些平台一成立,那就是冲着卷款潜逃去的,只不过问题在于卷款时间长还是时间短。

创下跑路用时最快纪录的当属半天跑路的恒金贷。2014年6月27日上午,该平台上线,并举行开业3天的秒表活动,抢收益率更高的产品,吸引了大量的秒客参加。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就是该平台割下的第一茬也是最后一茬韭菜,下午老板就失联了。随后投资者进一步了解,这家平台,不仅法人代表苏忠贵“失联”,网站上所有资料都是造假。

当然,上面这个极端案例是一次性割韭菜,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跑路,让投资者根本没时间察觉。有些项目则是细水长流地割韭菜,时间一长就会看出破绽,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深陷其中没有逃脱。

在指出这些平台的破绽前,有必要再回顾一下P2P的定义,那就是通过网络撮合的借贷行为。如果平台拿了你的钱没投放给你要投放的标的,却用这钱投资一些平台自己的项目,那你就快拿出钱跑了吧,这从根本上就已经违规了。

比如去年底出事的钱宝网,与其说是个P2P公司,不如说是个大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了。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当时张小雷担任着54家续存企业的法人代表,持股和担任高管的企业更是超过100家。这背后是钱宝网一直吹嘘的主营业务——先是搞微商平台(这倒是方便他们拉人头),然后分销起投额为100 万元的“QBII”项目搞起所谓的“股权投资”,实际上它并无发行证券资质。

除此之外,钱宝网还涉足甘油、环保、体育等领域,给投资者们一种有实体经济支撑,钱宝网就不会倒的假象。这面子工程也是相当到位,就连西甲球队球衣上都印上了钱宝网的广告。

但实际上,看个广告就有40%以上的年化收益,真当有什么实体经济能支撑得起吗?怕是不少“宝粉”也知道这是个庞氏骗局,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脱身早做薅羊毛的的那个而并不是被薅羊毛,顺便用张小雷吹嘘的“实体经济”自欺欺人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有个P2P平台说自己和实体经济直接相关,那就一定要警惕它。P2P平台只是个中介而已,不能自己去做项目,越是觉得和实体经济关联程度紧密的平台,怕是违规程度越高,最后出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比如最近出问题的善林金融,其员工拓展客户时,都会以“老板不只做金融,还投资邻家便利店等实体经济”来为平台背景加分。结果善林金融出问题了,邻家也得受连累。倒是之前从7-11出来打算在邻家创立一番事业的某高管知道了善林金融和邻家的关系后,果断跳槽去了便利蜂,坚决摆脱自己和黑钱的潜在联系。

这是行家。

抢不需要技术含量

有比骗局还过分的吗?那就是明抢了。

某新兴制造业企业员工爆料,该集团9级以上员工均有金融产品认购要求,20万元起步,岗位级别越高、需要认购的额度越多,年化回报率预期10%起,按认购金融逐级递增到11.5%。能力越大、级别越高,责任也就越大,贵为副总也要像卖保险一样给家里推销这种所谓的“理财产品”。

如果你就是不买呢?公司就规定了,若完成度低员工将面临降薪或辞退,完成任务的员工则有销售提成和加薪条件。公司为了让你理财放心 ,还专门找到银行,以公司资产作抵押为你提供贷款服务,贷款利率在6%-8%之间,平均在7%左右,鼓励你上杠杆,可以说是很贴心了。

至于为什么要让员工加杠杆买理财,还要怪公司自己不好。几年前该公司在二级市场一通骚操作,将固定资产基本抵押完了,导致其无法继续从二级市场正常融资,只好对内部员工体现浓浓的爱护之情。

至于这内部的理财产品资金,大概率会投向公司建设的新建产业园项目——这又是一个大坑,地方政府美滋滋地签完协议,却死活等不来该企业的资金,还得自己先掏一半。

内部的员工也不大领情,内部理财产品这么好的东西不但不抢着认购,还纷纷离职,好心就这么当成驴肝肺了。

说起来,前几年在外边风风光光买买买的另一家新型制造业大公司,这两年也因为去杠杆资金捉襟见肘了,也搞起了内部认购理财产品,现在出现了逾期不能兑付的情况。当然这家以前风光无限的大公司如今连公关供应商的钱都拖欠了一年多,欠几个员工的钱又算个什么事呢?这家公司如今窘况如此,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是特别OK吧。

有不少房地产公司也有内部投资计划。但是前几年房地产光景好,投了就能赚,是发家致富的好门路。这几年房企杠杆越来越高,周转越来越快,怕是要不复往日风光了,会不会也出现强制内部员工购买内部理财产品的事情呢?

什么赌性,不过是无奈的生存智慧

有人说,中国人充满了赌性,但实际上,在一个赌场里,你很难不充满赌性。你的老板说,我有理财平台,你赶紧拿出钱来;理财平台说,我有实体经济,你快拿出钱来;实体经济说……算了,实体经济灰头土脸,每年净利润百分之五点几,还是在地方统计层层注水的情况下,怎么会有力气说话呢?

你要炒股,就连社保基金都盯着股市割韭菜,七亏二平一赚已经是对散户巨大的仁慈了;投资P2P,古早互联网时代那句话或许还比较适用,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另一边是人还是狗,同样,你也不知道你投的这个标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什么都不干,积蓄就会被通货膨胀侵蚀;哪怕你老老实实工作,有一天老板可能也会让你去购买所谓的内部理财产品。先别考虑几年后会不会逾期这种问题嘛,作为一个有房贷车贷娃娃贷的中年危机患者,你要是不买,现在就可以把饭碗丢掉。

如此看来,唯一确定的就是房子还是永远涨的,所以人民群众对于投资房子有着20年如一日的热情,而这种期望也让房价忠实地回报了其支持者。

这种环境下,你很难指望投资人理性,也很难指望市场情绪能够脱离恐慌。这一轮P2P暴雷潮,也有投资者慌不择路,迅速撤资,导致很多正规但实力偏弱的平台也不幸被抽干流动性。

资管新规出台了,这次一大变化就是公募理财产品起售点从5万元降到1万元。在P2P纷纷爆雷后,怕是会有不少原来的P2P投资者转而投资公募理财产品。由于刚性兑付也打破了,下一轮公募理财产品如果出了风险,可能会造成较大影响。想来想去还是股市好,股民虽然老是被割韭菜,但是被割的股票各不相同,一般不会酿成群体性事件,不像P2P这种一旦出事,平台注册地容易一时涌入大量群众。

亲爱的散户朋友们,你们都值得一枚沉甸甸的大勋章。

正是还有这些可爱的散户,我们才坚定地相信,任何困难都压不垮伟大而勤劳的中国人民。理财市场的乱象,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插曲,明智的中国人民总会把这股风气纠正回来,走到正确的轨道上去的。

后记

豆腐乳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以后在后台放了很久,因为老油条一直表示这玩意到底还是有点危险。但是商量了一个月,老油条最终还是松了口,说这篇可以上,怕是因为他最近也有点水逆,想用这篇文章给自己积点德吧。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