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克车体上装门炮就想对抗美苏?探秘二战日本“砲戦車”计划

在侵华战争初期,侵华日军的战车部队在对付装备落后,缺乏反战车武器的中国军队时,犹如“热刀切奶酪”一般容易。缺乏反战车武器的中国军队,有时不得不抱着炸药包,对日军战车实施自杀式攻击。但这种现象对日军战车部队的发展埋下了一定隐患。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1939年的诺门罕冲突,苏军的钢铁洪流,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完全是碾压日军的战车部队,以及以后的太平洋战争,与盟军的坦克部队作战也是如此。

▲在诺门汗战役中被苏军击毁的八九式中战车。八九式中战车是侵华战争日军战车部队初期主力中战车,或许它对于中国军队很有威慑力,但这种设计于30年代初期的落后战车对于苏军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诺门罕战役过后,苏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对于日军军部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因为在此前的侵华战争中,对于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他们从未受到过如此挑战。

于是,真正感到危机的日军战车部队,决定立即研发新式装备,妄图弥补这种技术差异(从以后的战争中来看,由于日本的工业能力 这样的愿望从未得到实现),于是一种新型的武器出现-“炮战车”(日语,砲戦車)。

所谓“炮战车",就是类似德军“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将普通坦克的炮塔去掉,然后将牵式火炮进行改装,安装在战车底盘上,四周设有防护盾的一种敞篷战斗车辆。日军最初对炮战车的定义是-装备大口径但低初速的火炮,能够发射榴弹对步兵进行支援。但由于日军战车技术落后,并且反坦克能力薄弱,又将其赋予反坦克的能力。于是这样的思想便催生出了“一式炮战车”。

▲一式炮战车l型 “霍尼” 诺门坎战役结束后的当年-1939年12月开始研制,1941年中期正式完成样车,该型号炮战车搭载的同时期日军最好的牵引式反坦克武器-九十式榴弹炮(该炮发射一式破甲榴弹可以在500米内击穿80毫米厚的装甲)为了防止炮口冲击波对乘员的影响,火炮取消了炮口制退器

▲一式炮战车使用了九七式坦克的底盘,车体前部装甲厚达25毫米,战斗室前部厚达50毫米,车体相比原的底盘向后延伸一米,取消了航向机枪

▲一式炮战车 “霍尼” II型 ,该型炮战装备一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车载型号,1941年3月21日开始研制,由大阪兵工厂制造,可以看做是一式炮战车延伸出的自行火炮型

称谓上来说,一般来讲将I型称之为炮战车,而用于支援步兵的II型称之为自走炮(战车部队将一式称之为炮战车,而炮兵部队称之为自走炮)

但一般来讲,这两个称呼是相同的,自走炮也可以执行炮战车的反战车能力,所以两者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所属的装备部队的称呼不同

▲一式炮战车由于日立工厂的拖延,1941年研制的战车竟然到1943年11月才投产,并且产量也少得可怜 两种型号只生产了138辆

1944年10月,菲律宾战事告急,日军军部命令野田炮兵学校紧急成立了一个独立炮战车大队,装备一式炮战车I型II型各6辆。但在1944年11月,该部在登陆时遭到美军战斗轰炸机轰炸扫射,装备运输船全部沉没,一个炮战车大队就这样覆灭了。而坦克第二师团的下属第二机动炮兵联队成功登陆。

1月8日,美军成功登陆吕宋岛。第二炮兵机动联队开始为炮战车修建阵地,抵御美军进攻,并通过隐蔽战术,成功伏击了美军运输车队。

3月31日,日军步兵开始反攻,第二机动炮兵联队发射了一千枚炮弹进行了火力支援。

4月18日,美军战斗轰炸机发现了炮战车的阵地对其进行扫射,松冈联队长阵亡。第二炮兵机动联队战至5月28日,所有炮战车悉数被毁,第二炮兵战军联队最终覆灭。

▲由于日军糟糕的战术和丧失制空权,一式炮战车仅仅几次实战记录以糟糕的结果收尾。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为了本土决战,一共组建的十个独立自走炮大队,但最终都没有参与实战。

▲位于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火炮博物馆的一式炮战车 I型 ,该炮战车是日军第二炮兵自走炮机动联队,在1945年4月19日吕宋岛战役时期,被美军战斗轰炸机的炸弹炸至岩体塌陷被掩埋后,被美军俘获,也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一辆一式炮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