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冰川私享号刊登题为《滴滴死了,出租车完胜》的文章,采用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来替滴滴声辩,其主要论述及观点摘取如下:
8月27日,滴滴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滴滴宣布9月8日至9月15日深夜11点到凌晨5点,停止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文章指出,我们重新回到了出租车时代,造成了深夜打车难境遇。
滴滴确实在救济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同时将出行工具社交化是一个致命错误,不符合中国国情。
舆论一边倒的批评滴滴,要其承担无限责任。各地“一城一策”约谈,政策逐步收紧。清退不合规车辆和司机,影响最大的不是顺风车,是占主要订单份额的快车和专车。
网约车数据储存在第三方平台,传统出租车的出行数据和司机服务信息等是缺失的,意味着出租车更难监管,出事破案率不高。但滴滴在2017年一共74.3亿笔订单,恶性案件少,即便发生破案率也是100%。文章认为,互联网属性强的滴滴个案容易被放大,造成滴滴更危险的错觉。
以顺风车为代表的跨城出行是绝对的刚需,其他平台很难进入。政策收紧将导致供不应求,出行难之外将是黑车泛滥。以喊打喊杀的激愤民意以及前所未有的安全审查,不会对安全出行有任何好处,而网约车可以提升出行品质,降低出行价格。文章作者列巨额了2018年的亏损40.4亿元,2017年滴滴补贴乘客和司机181亿元。
文章最后指出:“滴滴死了,出租车完胜”,告诉大家重回打车难时代没有悬念。
不可否认笔者对滴滴事件做的一番研究和思考,撰文的本质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因一时“捧杀”矫枉过正,但笔者用来支撑自己论点的材料确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把滴滴今日困境的大部分责任推给公众舆论与官方监管,认为舆论过载“一边倒的批评”滴滴,并要求其承担无限责任,监管收紧使滴滴陷入困境,这着实有点颠倒主次,有失偏颇。
滴滴之所以引起舆论关注与其自身有很大关系,沦落如此并非过载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和监管刻意收紧,而是滴滴长期忽视用户体验,无法保障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结果。作为以提供优质安全出行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其根本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出行体验,并保障客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点滴滴不是没有做,而是疏于做了。这些从滴滴的日常管理和整改中可窥一二。
在空姐遇害之前滴滴在宣传上大打暧昧牌,产品设计逻辑上定义为社交领域,不仅公开乘客隐私,还纵容司机对乘客侮辱性的评价行为。本来日趋成熟的平台耍起了社交产品起步时的套路,其中道理讳莫如深。
在接二连三出现侵害乘客生命财产安全事件后,滴滴整改不仅不严肃认真,却只象征性遮挡了乘客个人信息,简单要求用户实名认证,并未真正去思考如何解决安全问题。时至今日其仍是鸵鸟政策,当拖则拖,对生命缺乏起码敬畏。刚上线“一键报警”功能,新近就被乘客和媒体曝光吐槽形同虚设,犹如鸡肋。
歹徒作恶确往往在一念之间,难以彻底根除安全隐患,过于苛责企业当然有失公允,但滴滴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且多次出现类似案件,在技术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其可以用来预防犯罪或起到震慑作用的手段也更多。
譬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将行车路线、车辆信息以及驾驶数据等跟踪车辆运行轨迹,定位司机和乘客位置,及时掌握车辆情况;将数据接通到警务数据库,在APP内置真正意义的“一键报警”和警方合作,乘客一旦置于危险情景,警方可尽早响应。但这些可做的尝试都被滴滴摒弃了。
新京报《我们》栏目的记者王志安撰文说,警方的专家曾对滴滴存在安全漏洞提出过忠告和建议,但滴滴舍弃了这些专业的忠告和建议有媒体统计,本该“吃一堑,长一智”,但滴滴错失了提前补漏的机会。
坦白讲,没人要去苛责或者非要一家企业付出多么惨痛代价购买教训,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教训,只是希望它能尽到企业应尽之责。现在的滴滴也好,曾经的优步也罢,能走到今天一定有过人之处。作为共享经济,也是新经济的代表,肯定是挠到了消费者的“痛点”,否则哪有那么容易就做成事的呢?既然滴滴选择做出行,就要把客户对你的信任用到保障客户利益上。
至于笔者所说的监管,滴滴作为市场主体,首要的是自律,包括遵纪守法,遵守行业规则,维护行业秩序,履行企业的义务,在此基础之上的逐利无可厚非,也符合市场规律。因此作为出行服务的企业,滴滴在提高司机收入提供优质安全的用户体验滴滴自然会发展得更好。譬如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司机提供足够多订单,帮助司机降低车辆空置和闲置率,以增加司机收入。真正替乘客着想,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对乘客来说,若只有出行,没有安全,那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个人的生命是唯一且不可复制的。没人会拿性命换一时便利。市场的参与主体除了企业,还有为其买单的消费者,市场给谁消费者用脚都能投票。
当滴滴做不到“安全出行”且疏于监管的时候,社会力量(例如公共舆论等)和公权力就会介入,目前官方要求滴滴将数据接入政务数据库,同时清理不合规车辆和司机,这就是合理合法的诉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不合规车辆和司机就是未进行备案登记而私自接客的黑车,本质上是逃脱游走在滴滴平台方和官方监管“真空区域”或者说“灰色地带”,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不过,我是认同笔者说官方“一城一策”这种治理方式不妥的。不过说舆论苛责和官方监管收紧导致打车难问题凸显,出租车完胜,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二元对立的阐释。笔者大可不必说“滴滴凉凉了,高兴的是黑车”,更没必要说出租完胜,滴滴被整顿只是清理不合规的车辆和司机,被清理的绝对是滴滴司机中的极少数。不能因为清理一部分黑车导致另一部分黑车暂时坐收渔利而否定前者。
需要说明的是,打车难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原因,而不是某家企业被整顿所致,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就算某些企业被整顿,只要市场是开放的,是充分竞争的,那么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再说笔者认为滴滴如今的市场占有率是市场的选择,那么笔者就不应该在提供出行服务的供应问题上否定市场的作用。
未来我们的企业会面临更多严峻的考验,很多都是无迹可寻的,大多数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希望我们的企业不但能够跨过险滩大河终有所获,还能肩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