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麋鹿宣布“角逐”冬季奥运会吉祥物,“麋鹿保护”也将开展自然申遗。作为“世界物种重引进的成功范例”,麋鹿的历史命运和保护故事正在为更多人所知晓。
麋鹿群。摄影:郭耕
早在200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中已写到:“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进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相比同样在中国灭绝又重引进的“普氏野马”和“高鼻羚羊”,麋鹿的保护成果有目共睹。为何麋鹿的重引进能够如此成功?这不仅源于麋鹿这一物种的自身特点,也得益于中外人士的携手保护。
麋鹿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它的重引进打下了基础。
从栖息环境上看,麋鹿是典型的湿地鹿类,它们偏爱水草丰美、气候湿润的平原湖沼,能够适应中国东部地区北至辽宁南至海南的气候条件。相比之下,野马和高鼻羚羊原产于中国西部和北部,栖息于荒漠草原之中。这些地区水源和食物相对稀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偷猎活动难以禁绝……这些因素都为濒危物种保护带来了挑战。
从生活习性上看,麋鹿的生息、繁衍需要广阔的自然栖息地,这和大多数野生动物相似。它们需要场所觅食、饮水、奔跑、游泳,夏季“鹿王”圈占繁殖群,“驱逐”其他雄性竞争对手,这些行为在动物园狭小的笼舍里都很难实现。所幸,麋鹿并不像野马、高鼻羚羊一样具有长距离迁徙的习性。它们跑得不算快,多数时间是在悠闲地“溜达”。麋鹿百千成群,能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食物水源充沛的区域里。这对于麋鹿保护区的营造无疑是重要的优势。与此同时,麋鹿的“脾气秉性”比较温和。它们警惕性强,却不会像高鼻羚羊一般极易受惊,应激死亡。它们角斗勇猛,但对抗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也不会像野马一般全年发情,凶悍打斗。麋鹿温顺的脾气使科研人员在研究它们,或为它们治疗时更加省时省力。这些也是麋鹿保育工作的有利条件之一。
湿地里的麋鹿。摄影:郭耕
从繁育情况上看,虽然目前全世界的数千头麋鹿都是由流落海外的18头麋鹿繁衍而来,但其“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减退”等问题并不显著。在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等许多保护区,麋鹿都能够实现自然繁殖,不需要人工干预。科研人员还积极推动各个保护区的种群交流,丰富麋鹿的遗传多样性。相比之下,野马和高鼻羚羊的近亲繁殖问题已展露端倪,主要表现包括疫病抵抗力下降,孕期多发死胎,初生的幼崽常会夭折等等。
麋鹿的生理特征为它们的重引进创造了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外人士的携手保护也推动了麋鹿重引进的成功实施。
1985年以后,为了迎接“旅居海外”的麋鹿回归中国,中英两国反复磋商,众多的中外科学家开展调研。他们先后选定几处麋鹿在中国的历史分布地,考察、论证当地的湿地环境。政府不吝惜资金投入,在国内逐步修建起包括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在内的大大小小数十家麋鹿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内极少有公路穿过,将人类活动的干扰减到最低。这就避免了普氏野马等动物重引入的一大问题——人与野生动物的交通事故。
时至今日,关于麋鹿人工授精技术、疫源疫病监测等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推进。众多的中外科研人员坚持对麋鹿的研究,为其种群的恢复和壮大作出贡献。麋鹿作为“物种重引进的成功范例”,它的传奇故事也将为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照亮前路。
参考文献
[1] 白加德.麋鹿生物学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13.
作者简介
张楠,助理研究员职称,现任职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任助理展览工程师,专职从事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活动,在野生动物科普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经验。先后创作科普文章、科普剧本、科学脱口秀百余篇。其科普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科技活动周“科学大咖秀邀请赛”、全国科学表演大赛,全国“啄木鸟”系列生态文学有奖征文等全国赛事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