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计划刊发了《庞麦郎、范雨素和杀马特,“过气网红”的双面人生》,文章根据《梦与路—小镇青年与双面人生》纪录片撰写,而把“过气网红”和“小镇青年”两个话题放在一起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探讨性,于是我的朋友圈很快被刷屏。
曾几何时“小镇青年”、“农民工二代”、“草根明星”或“网红”等都是讨好大众的话题。媒体唇枪舌战刊文激辩,大众乐此不疲追逐讨论,这都说明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我们需要这些谈资来消遣填充空虚的生活,用“他们的人生”来打发百无聊赖的时间。
尽管有时候“他们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一群同样怀揣着稚嫩梦想的人,在漫漫人生路呵护梦想,希望它尽快生根发芽成为一树参天,但我们还是习惯以超脱这个世界之外,作为旁人的第三视角来议论“他们的人生”,在梦想未实现前用“成功”或“失败”这种世俗公认的标准来定义人生得失。
我是极其不愿意这样来窄化我们的人生的,我宁愿从人生的维度解读这种不同的人生探寻,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的参考一样。人的需求有层次,人的一生也应该是多维的。人性如此,人生亦如此。
从某一维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或许不值一提;但从另一维度来看,他或许又高不可攀。如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思想仍在延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理来看,他确实死了。从精神来看,我们仍可与之对话交流进行思想交锋。但有的人活着去却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过气网红”和“小镇青年”如是。荧幕前曾经星光璀璨是他们,荧幕后如今肉体凡胎也是他们。背后的人生鲜有人知晓,却离生活最近。为人知晓又难令人接受的则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只愿简单接受聚光灯下和大众媒体叙事中的部分事实,却懒于思考探究这种人生逻辑背后的价值维度。我们以世俗视角看到显现的维度,看到他们在探寻人生价值的一种外在的社会化表现,却难得深入肌理去了解。“条条道路通罗马”,他们不该被奚落玩笑甚至围观,哪怕这一路风雨过后仍然未能拨云见日。
除了人生维度,我还想说一下多面人生与“主流”、“非主流”这一命题。在我看来无所谓“主流”与“非主流”之说,放在今天这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长久以来,我们的观念里都有“主流”的政治正确,总是习惯于抨击那些我们不能接受的“非主流”,像过时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血统论”观念一样,天然的认为“非主流”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诚然,主流是我们大多数,是极不容易被挑剔和责难的。主流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舒适的庇护区,在这个安全舒适区里,我们心安理得的沦为大多数,并恰到好处利用它的特性避免了被边缘化和被质疑的危机。
从历史和事物发展来看,任何新兴的事物在当时看来多半是非主流的,当前的非主流都有可能变成未来的主流,或者存在成为主流的可能。
就像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我们像“狼来了”似的紧盯死守,对这个庞然大物一无所知,保持着高度警觉。可是后来我们接受了它,它甚至融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如同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引入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胆怯甚至争论它姓“资”姓“社”的问题,但在搁置争议坚持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之后,成功探索出符合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现代文明来看,这也是个性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多元的具体表现,否定“非主流”就是在否定多元化的历史潮流发展,否定个体特征。主流从来不以人数多少划分,而是以历史和事物发展的趋势、潮流和规律界定。
人生多维莫不如是。多维即多元,多元即个性。任何事物并不如我们看到那样简单,我们的格局、视野以及身处的时代环境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仍在行进,争议会一直存在,没有一件事可以轻易被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