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娱乐圈风头正劲的各路“小鲜肉”可谓是陷入了社会中坚力量与主流声音的围剿。比如什么“少年娘则中国娘”之类的批判纷纷出炉。
笔者个人对此不持什么态度。但是笔者实在想感慨一下的是,这些“小鲜肉”真是生晚了呀!他们要是生在魏晋南北朝,哪还会有什么主流声音的批判?他们才是主流好不!当时就兴这个呀!魏晋名士都是这个范!其实,魏晋南北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挺另类,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蠢萌的画像、木雕、莫名其妙的名士风采,以及诡异的五石散吸食爱好。今天笔者则要再加一个:魏晋南北朝的环首刀是环首刀家族绝对的另类。因为魏晋名士“娘”不说,连刀都“娘”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特征鲜明只此一家。
▲先看比例和对比。(参照物为ihone5s)
这三把都是环首刀。但却是不同朝代的环首刀。第一把是宋环首(说宋代没有环首刀的,那是见识少)。特别巨大的环和两面不对称刀鐔是宋环的标志。第二把是隋唐环首。约135度的刀头折角,异乎寻常高的硬度,较扁的刀环焊接在折叠的刀茎上是它的标识性特征。最下面那把就是本篇的主角,魏晋环首。这三把刀都出自微信藏友“星爷”。
这把魏晋环首全长105.5cm,约等于8.5个ihone5s,柄长30.2cm,约等于两个半ihone5s,刃长75.2cm,约等于六个ihone5s,全重984g,约等于9个ihone5s。其刀鐔锡制,刀茎外包鱼尾型锡制外套,木柄也有锡套箍。不过木柄已经锈蚀脱落。看不出来了。刀鐔是凸面圆盘形。与上套筒焊连在一起,有27.37mm长,下套筒95.9cm长,横截面为椭圆形,长轴30.1mm,短轴20mm。刀刃根部30mm宽,8.6mm厚;刀尖19.9mm宽,1.9mm厚。刀尖倒圆角,全刀平磨,重心在把前15cm。
▲全重984g
▲锡制护手刀装
▲鱼尾型刀装
▲厚度
▲刀背厚度
▲刀尖左侧
▲刀尖右侧
魏晋的环首的另类首先在于刀装。当时的一把刀条子,南方是加上锡制,北方则加上银质鱼尾型包装。这是只有魏晋才做的。其刀鐔尺寸较小,并不用于防御对手的刀,而用于区分刀刃和刀把。这一款刀的刀鐔是外凸内平的椭圆圆盘形,有一些北朝的刀刀鐔是木瓜性。比如冷兵器研究所曾经的环首刀文章中的这一组中,从上往下数第三把和第四把。都是典型的魏晋环首。这一组刀都来自本地收藏家,我们管他叫龙叔。第一把第二把都是隋唐环首,其他的都是宋环首。
说起来,魏晋环首的复杂刀装和魏晋时代的社会经济情况息息相关。虽然东汉是庄园经济发达起来的时代。可是东汉中央政权仍然是强大的。而如果没有汉末三国的毁灭性征伐,甚至说,如果最后不是司马家以阴谋夺取政权,并且以彻底倒向世家大族封建领主为背景,短暂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的私人庄园经济不会发展的这么这么强大。
司马家的晋朝,包括东西晋,是世家大族的王朝。当时各个家族拥兵自重,官员选拔血统优先,这些和强大的庄园主经济互为表里。这种社会制度体现在战争模式上,就是精锐的重装骑兵在北方平原上纵横驰骋,步兵部队重视大盾重戟。所以在东汉大放异彩的一米二甚至一米三四长的环首,刀不再承担主要作战任务,渐渐变成了军官的防身佩刀。其长度缩减,重量减轻,重心开始回缩。在曹操父子还没死的时候,曹魏集团军队的环首长刀还是典型的汉代长刀模样,有豪壮的刀姿,重心靠前,刀装简单。比如藏家刘在涛(龙哥)收藏的军议史董寻刀,刀长126.5cm,全重1270g。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魏晋环首大相径庭。
而到了魏晋时代,社会上所有的官员都有出身,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最后就像人类相马一样,人的父辈母辈出自哪个家族都有详细家谱可查。大家根据家谱排官定级,最后拥有佩刀的肯定都是家里有钱的世家贵族。这些老爷们为了彰显身份是及其舍得给自己的佩刀花本钱装饰的。这些复杂的装饰大大拉近了全刀的重心。汉代环首的中心位置一般在握把前20~28厘米之间。
而魏晋时代,环首的重心大大缩进,普遍在握把前15厘米之内,上图的第三把和第四把魏晋环首重心更是缩到握把前8厘米,已经和现代HEMA练习剑“肥德”差不多了。“肥德”的技术是讲变求快的司法决斗技术。所以魏晋环首也肯定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一个时代盛行的武艺和各个时代盛行的武器是相互适应的。所以,魏晋环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战场武器,已经有了很强的私斗属性。一个国家的前线军官开始搽脂抹粉和热衷于私斗,还反馈到了制式佩刀上。这事就不太好了……刀是精美值钱了不少,我们这些后人是有眼福了。可当时的人呢?接下来就是神州陆沉、衣冠南渡。然而就是如此,发动北伐但壮志未酬的桓温被那些名士们喊了一辈子“丘八”,雪天穿着戎装去打猎,还被人调笑,“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