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营养,买本书来看就可以,还要听什么课?


之前说过,未来在小城里会办很多类型的活动。

目前,除了读书会以外,每周二晚上还有营养学习会。

主讲人是美食营养家大J,北京创业10年回汕的二宝妈。

有人说,营养这块有什么好学的,不挑食就是营养全面啊?

有人说,生活本已苦逼,还要折腾营养,人生好像没乐趣?

有人说,买本书自己钻研就好,干嘛大老远去听什么课呢?

讲真,这也是我以前的困惑。



01


大多数人对“吃”这件事不关注,是觉得学营养是一件很虚的事情,以为学完之后,每天想吃什么还是照样吃,不会改观。

也有的人会摇头,认为营养不必学:不就是每天吃东西时不要偏食,每种食物都吃吗?

“不挑食”是一个非常泛的说法。难道世界存在的每一样能入口的东西,口感还不错,我们就应该去吃?

这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有些日常中普遍以为可以吃的食物,其实不适合每个人吃。

小时候很天真地说,全世界都知道香烟这东西危害健康,怎么还能生产呢,就应该禁止啊,大人们们怎么还蠢过我这个小孩子?

现在知道了,由于某种商业利益或其它不得已的原因,总有东西违背原则地存在了。

就像做菜的师傅面临众口难调的局面,不得不重油重盐,甚至偷偷倒入增味剂,只为了迎合食客那挑剔的味蕾,把生意做出大规模。

所以,能生产在市面上、摆上货架、出现在饭堂里的,未必就是健康的。

如果不幸遭殃,没有人在那一刻想到提醒你,除了自救自醒。

在营养方面挑剔和认真,是自主选择的体现。在“吃”之上,把掌控权放在自己手上,不听任别人随意安排。

身体是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没这方面的意识,就像人生没有自己做主,时间总是等着别人为你安排。是不是有点可悲?

一开始,我老爸对营养课抱有成见。他认为吃都吃了几十年,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下去就行,身体早就习惯,何必扭转轨道?

其实,他不知道,多数的土壤不那么肥沃,甚至贫瘠,以致于不再含有应有的养分子,动物吃了这些植物,其肉奶蛋的养分也受影响。

再加上,不当的食品加工过程,使营养素流失。

另外,现在人的工作性质与几十年前的不同。不仅社会发展速度更快,普遍压力更大,还有更多人需要在屏幕前费脑,像我这样每天会码字和思考。

与非脑力工作者相比,脑力工作者的日常营养成份配比,显然不同。听完我的分享,他也觉得有道理。

现在,不是单纯追求吃饱,而是吃得能让大脑高效运作,有更多的创意产出。



02


很多人听到“学营养”会无感,是觉得抽象和扫兴。

那些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化物、维生素.......微观世界的名词,肉眼看不见,好干巴巴的感觉。

还有人认为,课上肯定提倡少油少盐。老是这么计较的话,简直就把嘴封住了。作为吃货,人生世界还有什么乐趣?

干脆睁眼瞎吧,假装不知道营养这件事情就好了,必须讲究那么多,人生苦短,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呗。

其实,这是观念的束缚。

人常常有短视心态,看重当下食欲的“情非得已”,却不把明天的自己当自己。当下的“爽”,是要以明天的健康为代价。

关注营养,是“治未病”,减少上医院的可能。

现在所谓的“营养过剩”,常常是某一类别,如“游离糖”、“饱和脂肪”等过量导致。而它们,恰恰就是每个人特别嘴馋的“甜腻”和“香脆”。

洪兰老师《从大脑看人生》还提到,幼年个体汲取的营养影响成年表现。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大城市因德军封锁而缺粮,人们饥饿到掘郁金香球根来吃。

结果这些1944年底至1945年5月盟军解放荷兰期间怀孕的妇女,其孩子成年后反社会人格和暴力一般人高出了2倍半。(34页)

印度洋中的模里西斯研究者追踪1559名3岁幼儿20年,看有营养补助和没有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的机率。结果,这两组在攻击性、过动、行为上有显著不同。(35页)

反面教材

讲究营养,不仅为了自己长远以后的健康,也影响父母、伴侣和下一代起码30年的生活品质。

想想,当年老时还一把冻龄少女的样子,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没有太大的精力差异。

当别人弯腰驼背腿脚不麻利,你还能穿着比基尼到处游玩,晒自拍,脸上皱纹根本看不出实际的岁数。

学营养的副作用,就是你无法和同龄人一起慢慢变老。你喜欢这样的人生吗?

正面教材

另外,讲究饮食健康,未必牺牲口感。怎样在“美味”和“营养”上那得平衡点,这也是需要学的部分。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