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常德男子庆祝儿子考上重点大学公园放生两条长蛇 被拘留5日"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据潇湘晨报9月2日报道,在湖南省常德市,市民刘某为庆祝儿子考上重点大学,买来两条蛇在滨湖公园放生"还愿"。由于滨湖公园地处常德市中心城区,人流量大,每天在公园散步的老人、小孩较多,这一放生,可把每天公园散步的市民们吓得不轻,公园一时变得冷冷清清。刘某最后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
该市民放生的到底是两条什么蛇?
据刘某交代,他从菜市场买的是一条青蛇(约1.2米长)和一条黑眉锦蛇(约1米长)。尽管两条蛇均无毒,但都超过了1米,体型较大,市民见到很有可能会被吓到。
这条青蛇多半是绿锦蛇或者翠青蛇,尽管无毒,但由于全身通绿,跟毒蛇竹叶青很像,看到它的市民可能会很惊恐。
我国有名的毒蛇竹叶青,很容易跟翠青蛇、绿锦蛇等通体绿色的无毒蛇混淆
另一条黒眉锦蛇,也叫菜花蛇,虽然无毒,但由于性情粗暴,花纹鲜艳,也可能会让市民恐慌。
性格粗暴的黒眉锦蛇
所以,尽管刘某当时放蛇并没有恶意,但毫无疑问,他的错误放生行为给市民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目前,常德市滨湖公园管理处已设置了安全提示牌,喷洒驱蛇粉,修剪了长势比较茂密的灌木丛,提醒市民不要在草丛逗留玩耍,并贴出了相关防范知识。该管理处工作人员也已抓捕到一条黑眉锦蛇,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另一条青蛇也正在抓紧搜捕中。
在此特地提醒一下广大网友,九月仍是毒蛇活动的活跃期,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毒蛇咬伤。大多数毒蛇都属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的类型,喜欢在丘陵或低山地带活动捕食。因此,在有毒蛇分布的地区,晨昏时候,外出活动要特别注意防范。毒蛇虽毒,但一般不主动攻击人。在野外要看清周围的环境,看到毒蛇最好敬而远之。
那些年,我们都放生过哪些动物?
事实上,近些年关于市民放生蛇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包括放生五步蛇、眼镜蛇等剧毒蛇类。而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和公园成了一些放生人士的理想放生点。
尖吻蝮,又称五步蛇,是民间剧毒蛇,错误放生将会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2014年的广东省英德县"放生毒蛇"事件轰动一时,甚至引起了警方高层的极度重视。原因是一名女子在网上直播自己在公园里放生一大袋眼镜蛇,把当地民众吓个半死。
除了毒蛇,一些赫赫有名的外来入侵物种,比如罗非鱼、牛蛙、巴西龟等都成了大家争相放生的对象。
外来入侵物种牛蛙也成了广大放生爱好者的放生对象
据报道,去年曾有上万只"巴西龟"被放生闽江,成为"生态杀手"。红耳龟(巴西龟)被列为世界最危险100种入侵物种之一,环保部和中科院共同制定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中就有红耳龟,我国已经成为红耳龟重要的入侵地之一。错误放生、养殖逃逸、宠物丢弃是导致红耳龟在野外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繁殖力和捕食能力超强的红耳龟一旦进入野外环境,在缺少天敌的新环境中迅速扩大种群数量,挤占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和空间,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此外,它们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沙门氏杆菌能引起人和动物患急性肠炎、肠热症和败血症。
逃逸到野外的红耳龟Trachemysscripta elegans
而在北京怀柔,前不久曾有400多只狐狸被放生,下山咬死村民的家禽。(PS.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弄到这么多狐狸的¬ω¬)
当然,还有更稀奇古怪的,比如果子狸、老鹰、山猪、狼、银猁等动物也会被放生人士错误放生。真是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如何规范放生行为?
可能有网友认为在上面的事件中,刘某只是为了"还愿"放生了两条无毒蛇,并没有对市民造成人身伤害,最后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这样的处罚是不是有点过了?
事实上,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放生已经做了明确规定:放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生外来物种,法律对这种放生是禁止的,而且还设定了罚责;另一种则是放生当地物种。对于放生当地物种,《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八条有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公安民警对于刘某的处罚是有理有据,有法可依的。从公安民警对于刘某的处罚结果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放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规范放生行为的重要环节。利用法律手段规范放生行为是行之有效的!
事实上,今天的放生活动大有一种"好心办坏事"的感觉。一方面源自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欠缺,另一方面利益诉求下的市场驱动,让今天的放生"变了味"。
对于这些错误的放生行为,我们除了借用法律的手段,还要从科学认识上向广大民众普及动物保护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放生理念。
放生的本质是救生,但如果盲目放生,错误放生,将会给生态系统甚至社会秩序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结局会变成杀生。从自己做起,在生活中拒绝污染,拒绝破坏环境,拒绝食用和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抵制滥砍滥伐,抵制捕捉贩卖野生动物,参与监督管理,保护好我们与所有生命共有的生态环境——就是在解救生命!
文章最后,提醒广大市民:不要把带有侵害性的动物带入公园等公共场所;切莫以善良的名义擅自违规放生动物,这既不利于动物自身的存活,也将给公共场所活动的市民带来安全隐患。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两爬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